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全球生态危机持续深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点,围绕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要论述。这一思想体系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治理经验,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生命共同体论”为哲学根基,以“国之大者论”锚定战略坐标,以“系统安全论”统筹结构层次,以“远近结合论”擎画目标进阶,以“安全诉求论”丰富价值内涵,以“内外联动论”贯通实践方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全球视野的生态安全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生态安全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为维护生态安全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新安全格局中的生态安全是支撑和保障其他类型安全的力量源泉与逻辑起点,是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环境基础。从生态空间面积减少、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经济体系滞后等方面阐述新安全格局中我国生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挑战的背后既包括个体生态安全风险意识淡薄、个体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以及个体生态行为具有时滞效应等直接诱因,也涉及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惩戒力度较小以及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间接诱因。基于此,要强化生态安全风险教育、提升个体生态认知能力,注重政府引导和监管并重、强化协同共治,促进自组织与他组织耦合、注重自律与他律并重,建立生态安全治理监管网、完善责任分工体系,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农林牧渔业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涉外风险。负面清单是中国观察这些涉外风险的重要视角,它代表国家对农林牧渔业开放态度中的例外,但这种限制或禁止不足以应对所有类型的风险,负面清单外完全开放领域面临的风险还涵盖多种类型,具体包括各领域泄露秘密或情报的风险、经济领域开放或管理部署不当导致的风险、涉农林牧渔业的研发伦理风险以及农林牧渔业开放过程中可能面对的生态安全风险。据此,要在强化防控能力的同时,融入整体性治理的法治思维,在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态等法治方面强化应对举措,构建相对统一的涉外风险法治应对体系。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中矿产资源安全直接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能够预防矿产资源安全风险、揭示矿产资源安全问题、抵御矿产资源安全漏洞。通过分析审计署及部分省份的矿产资源审计项目,发现其存在评价内容不全面、指标忽视长期绩效、指标体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鉴于此,以资源安全为导向,分别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维度构建矿产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根据等级评分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使用、管理和保护情况进行打分。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的逐利性使其在用途上倾向于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工商业用途,却对农地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体现在:以向外排放为附产品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引起农地环境污染、以资源索取为目标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造成了农地生态破坏,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造成农地生物多样性的衰竭。因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背景下建立农地生态补偿具有现实必要性,应当对农地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标准、期限、方式等基本要件进行合理设计,这对于促进生态补偿的实施至关重要。在管理机制方面,应构建生态补偿的协调联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生态追责机制等;在保障机制方面,应注重法律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宣传保障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1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立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发达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现为:注重国家生物多样性物种差异,制定综合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发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引领,制定完善的预警监测制度;落实生物多样性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物多样性法益保障;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打造全民联动的治理格局。基于此,我国应以构建立体化的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法治体系为基础,完善生物多样性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的法理架构,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深化国际生物多样性法治合作,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