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应用经济学评论》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力也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力属于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推进绿色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双轮”驱动。只有推进绿色科技创新才能解决“生态不经济”问题,实现“高效且生态”的效果。绿色科技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国际导向。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变革生产关系。本文认为应全面建立自然资源生产率领跑者制度,全面深化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绿色财政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自然观、科技观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的一脉相承和守正创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印证,更是新时代条件下适应生态文明保护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应然之举。发展绿色生产力,对于新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美好向往、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质生产力标志着先进生产力向绿色发展阶段的跃迁,展现了生态优化下的新型生产力布局,它是对第二个结合的价值阐释,以生态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价值引领。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又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增强提供了生态基底,二者在本源基础、实践拓展和价值导向上具有深刻的契合。在生态重构的新质三要素推动下,要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壮大生态要素牵引力,推动黄河流域绿色转型,这要求以新型劳动者为出发点,提升人才的生态素质;以新质劳动资料为立足点,释放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以新质劳动对象为突破点,构建绿色循环体系。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出现的新范畴,都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改进的“技术—经济范式”,由“技术—经济范式”扩展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条件上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探索并构建以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为一级维度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生态位模型识别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绿色生产力,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生产力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能够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中西部地区抢抓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历史机遇,亟待通过跨越式变革加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科技赋能、绿色增质、数字增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据此,建议接续推进科技投入,加大生态产品开发广度与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加快实施数字新基建迭代工程,深入夯实数字发展根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诞生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逻辑下零和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理念,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其转化为人、自然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作出“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为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以“发展绿色生产力”增强转型动力,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可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道推进,共同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环境税收制度创新对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税收制度演进经历了探索起步、基本形成、优化调整、深化运用四个阶段。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环境税收制度创新应进一步强化其对环境行为的调节功能、挖掘其对绿色生产力的培育功能、激发其对绿色消费与生产行为的引导功能,拓展其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现行环境税收制度面临着对环境行为的调节力度不强、促进实质性绿色创新不足、引导绿色消费和生产的激励有限、促进碳减排作用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环境税收制度改革,包括优化环境保护税、拓展资源税、健全消费税等税种,以及研究开征碳税,完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征管等,助力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特征,蕴含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主要体现为“十个坚持”“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 系”,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应在坚持党的领导、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绿色生产力是绿色化、低碳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这一重要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了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方式,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绿色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抓手,在出场逻辑、认知结构及实践指向等方面,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变革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然而,绿色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绿色低碳核心科技仍然薄弱、 绿色产业发展仍待加强、绿色生产要素仍待跃升以及绿色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等问题,必须夯实绿色低碳科技支撑基础,以产业绿色转型为抓手,推动生产要素绿色变革和绿色跃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