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内在分歧——以第67至81章为中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众所周知,郭店出土的三组竹简包含了《老子》的文本,但其中未见传世本《老子》后十五章的内容。详细考察《老子》后十五章,会发现它们阐明了一种与郭店竹简材料迥异甚至相反的融贯哲学立场。后十五章的基础在于“恒与善人”的人格天,《老子》其余诸章明确拒绝了这种观念。后十五章推崇使用惩罚,而无意于质疑语言或道德范畴,也不关注自我修养的内在实践。蕴含在《老子》后十五章中的背景性论证对于诠解《老子》,尤其是对于区分所谓的“宗教性”读解与“哲学性”读解具有重要意义。

  • 》“宠辱若惊”章新解基于简帛古本《》的讨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宠辱若惊”章是人们讨论《老子》的焦点之一。郭店本“宠辱若缀”的“”字,应释为“替”,读作“樱”,而不应读作“荣”,其义为扰动、惊扰。对于此句,本文联系其他简帛本,从文字、句法、词源、文义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论证。“何谓宠辱”以下数句是为了说明老子对世俗宠辱所采取的态度。世人贵宠而厌辱,而老子则等同视之,甚至以宠为下。“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两个贯通、递进的命题,人“贵大患”便是由惧辱而来的对生命本真的樱扰。“无身”与“贵身”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其理解“身”的角度不同,“无身”是实现“贵身”的手段与工夫。“无身”的“身”,专指不合于道之“身”,这是《老子》的特殊用法。“无身”并不是对个体生命之“身”的消解,而是对受到外在宠辱的樱扰、不合于道之“身”的否定。

  • 论《》思想中的廉政内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优秀的思想资源,对政治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一书与政治生活有高度的相关性,为培养执政者的政治素养提供了良方。老子为政思想中“以百姓心为心”、“少私寡欲”和对“俭”的崇尚,对廉政建设很有参考价值。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古为今用”,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反腐倡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 为王夫之对理论的批判辩护——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出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王夫之将道家、佛家以及法家的理论并列为中国历史上三种最具破坏性的理论。当代船山学研究者多接受他对佛家和法家的批判,而认为他对老子的批判有失公允。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夫之偏执于儒家道统,无法深解老子思想之精妙绝伦,导致他对老子的批判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的。本文从儒、道形而上学与伦理思想的根本分歧来为王夫之对老子理论的批判作辩护,并对当代学者谭明冉对于王夫之观点的批评提出不同见解,得出结论:王夫之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对老子以及道家的理论进行批判,反映了他对以哲学思考整世风、化人心的期望。王夫之对于儒家“伦理教化”的重视与强调,反对道家洁身自好、与世无争、道德冷漠的消极态度值得肯定。

  • 道论的经验向度及价值选择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的选择并将之赋予道,以此寻求价值的普遍性。由于老子的道存在创生和价值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道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张力。但不管如何,不容否认的是,老子选择的价值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

  • 王有所成:论“法自然”之主体及其意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却因其特殊的表达句式而造成了某种诠释困境。当前学界对于“道法自然”的诠释也是众说纷纭。通过综合运用文字语词训诂、文本结构分析、文法修辞解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老子》文本,可知老子所言是“人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并以此教诫人君效法“自然”而成就王者之“大”。人君方是“法自然”之实质主体,人君所法之“自然”乃是贯通于地、天、道之中的根本原则。人君效法“自然”既要使自身自主自治而排除外在力量的干预,又要任百姓自生自化而消解内在意志的造作,如此才能使天下乐推不厌、欣然归往,从而成就王者之“大”,成为堪与“道”“天”“地”并立的域中之“四大”。

  • 重构“ 隐匿哲学” 的当代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西方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当今时代“光”的泛滥与本真世界“魅”的丧失。我们应该反思“光的暴力”与“视觉文化”的弊端,针对西方现象学而提出“反现象学”,针对“图像霸权”而提出“隐匿学”,突出“隐匿”“遮蔽”的正面价值。通过重新阐释老子哲学,我们致力于建构一种“隐匿哲学”。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保护或拯救“非视觉性”或“不可见性”的意义。以“隐匿”为基础,让世界“复魅”,利万物藏身。由此,重构“隐匿哲学”就具有重要的解释学意义、美学意义与世界性意义。“隐匿哲学”也是为了增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而建立“异西方话语体系”的大胆尝试。

  • 宇宙生成论的实质内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解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便是《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而,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确切含义,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之所指,却一直众说纷纭。如对于其中的“一”,或认为指元气,或认为指“道”,或认为指“有”;对于其中的“二”,或认为指阴阳,或认为指天地,或认为指“一”与对“一”的言说之和;对于其中的“三”,或认为指天、地、人,或认为指阴气、阳气与和气;等等。有的学者则认为,这里的“一”"二”“三”,只是老子对“道”生万物的模式的一种表述,并无具体所指。经过深入考察,在此提出的新的观点是:“道生一”,指“道”即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显现其作用,因此,“一”指的是包含本体和作用的宇宙万物的本原;“一生二”,指有了“一”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从而有了天地二者,因此,“二”指的是天地;“二生三”,指的是有了天地,“一”存在于其间,从而有了“三”,因此,“三”指的是“一”加上天地二者之和;“三生万物”,指的是“一”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从而创生了万物。

  • 浅析庄子思想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5

    摘要:近年来随着阅读推广研究的深入,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围绕推荐书目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立足高校学生读者的实际需求,从该群体的发展与图书馆建设两个方面分析并强调了疗愈型文献建设同阅读推广结合的必要性,总结了前人的做法,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思想路径选择的困境,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并通过重点对比各类古代文献与中西哲学思想,提出了老庄哲学思想的优势,最后分析了其不受重视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清廉”思想对新时代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三重赋能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突出历史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砖添瓦。老子“清廉”思想作为传世的优秀文化瑰宝,对于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围绕“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可何以行”三重向度,老子“清廉”思想有助于赋能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对理论支撑、作用机制、实践进路的科学问答。为坚守中华文化的现代主体性发展道路、锻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可靠的践行指南。

  • 军事辩证法思想考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摘要:本文首先对《老子》涉及军事的第三十、三十一、六十八、六十九这四个章节的文本文字从义理上作了必要的考辨,吸收了古代王弼注和近现代学者如朱谦之、高明、陈鼓应和楼宇烈等人的研究成果,但对某些成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然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理论框架对老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疏理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三十章是从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物壮则老”)的观点来说明战争的限度,老子的“果而已”就相当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第三十一章是要求人们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战争,体现了老子“反战”的一贯思想;如果说前面两章体现了老子的战略思想,那么第六十七、六十八章则表明了老子的战术观,这两章都要求人们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来赢得战争。本文给出了每一章的白话译文,本文想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老子的军事思想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

  • 》器论中的造物思想新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老子》对于器并非只有消极的态度,恰恰相反,其对器的概念有着精确的界定,对其内涵亦有明晰的区分。总体来看,所有的器皆由朴散而成,但散的方式不同会分化出制朴之器与割朴之器;而从使用的目的与方法的角度来看,则又可分出“为目”之器与“为腹”之器。依此分类,《老子》对制朴、“为腹”之器一皆肯定;对割朴、“为目”之器虽然报以备物慎用的高度警惕的态度,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还是承认要不得不用;不过前提有二,其一是使用的目的必须是养天下之苍生,其二是使用的方法必须是顺道无为且辅物自化,典型一例,就是“以丧礼处之”而负负得正的“以奇用兵”。但无论是用与不用,其评判的终极标准,均不在于器之本身,而是在于制器、用器的人,更在于其人能否具备道法自然之用心。由此出发,可以发现《老子》所壁画的世界图式,其实是一个着重强调“道生人成”“天工人代”的人化自然整体,是一个原始自然与人工世界圆融统一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