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绿色金融政策是推进经济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但在减排降碳实际效果方面存在减少还是转移的争议。基于中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造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该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及作用边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对试点城市具有显著的减排降碳作用,且能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地区产生邻地协同效应,其影响阈值约为300公里;区域资源禀赋过高、工业基础固化、碳中和进程过快三方面均不利于绿色金融政策促进降碳;绿色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是绿色金融政策减排降碳效应的两种作用机制,且后者贡献优于前者。基于此,建议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政策,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升级,合理规划政策试点布局。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社会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探究不同经济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2019年全球35个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库存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逐步回归法等实证方法,考察工业机器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能源强度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尚未超过临界值时,对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超过特定临界值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才会对降低能源强度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现阶段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总产出的增加,而不是能源消耗总量的减少。研究客观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为政府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碳排放基数较大、能源消耗主要依靠煤炭的严峻形势,碳减排的压力较重。研究表明,能源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是推进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现有研究缺乏能源结构、绿色科技创新以及碳减排三者之间的定量研究。本文拟构建包括4个准则层、13个指标层在内的指标体系,借助计量分析实证检验能源结构、绿色科技创新对碳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结构优化、绿色科技创新对碳排放均有抑制作用,且绿色科技创新在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一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能源革命是中国面对世界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厘清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因、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对精准推进能源革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从现实动因、理论动因两方面阐释中国能源革命的缘起,提出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等是驱动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五方面梳理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实践进展,梳理了十年来能源革命取得的成效;最后从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共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数智化驱动能源革命走深走实、碳减排与碳汇相结合引领能源转型、能源国际合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入精准推动能源革命的未来取向。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气候资源地方立法是中央立法的重要补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加强气象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梳理总结我国现有的气候资源地方立法,以20部省级地方立法为样本剖析发现,气候资源地方立法已取得一定成效,立法定位逐步清晰,制度框架逐渐形成,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同时,仍存在立法理念滞后、基础概念不清、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制度有缺漏、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应适时更新立法理念、构建统一的上位法依据、积极转变立法思路以及提升地方立法质效,有效增强我国气候资源地方立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发挥其应有的制度功能,促进气候资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外商投资对于推动中国产业链清洁化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1998—2014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以及投入产出表,从行业关联的角度考察外资进入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外资进入不仅降低了同行业企业污染排放,而且通过前后向关联效应降低了上下游企业污染排放水平。机制检验发现,行业内外资进入通过提升同行业企业末端处理水平实现企业污染减排;下游行业外资进入通过改善上游企业能源结构实现企业污染减排;外资进入及其前后向关联效应通过提升研发创新、产品创新从而实现企业污染减排。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污染密集度、非国有企业,外资进入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明显。拓展研究发现,外资进入可以通过行业关联效应降低上下游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外商投资溢出效应理论,为外资引进稳中提质与实现“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政策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从专利视角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应用市场情况及面临的困境,并探讨了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局限性,并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数字化进程、制度创新四个维度提出了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以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制造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文章基于2002-2018年投入产出表和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制造业数字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与碳生产率存在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关系,且该减排效果存在行业技术水平、数字要素的差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制造业数字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资本密集度两大中介渠道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国内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波动的激励要素及其影响,在对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梳理和数据探究的过程中揭示了影响碳排放权价值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市场供求状况、经济增长状况以及能源配置等方面。在行政策略层面碳排放权配额的划拨机制、减排目标的确立及执行的严格程度等都会对碳交易市场的价值波动造成显著影响;而市场的供求状况则是决定碳交易基础的关键因素,诸如行业结构的优化、能源消费模式的改革等都将对碳排放权的需求与供应产生作用,从而作用于其价格;在更广阔的经济层面,经济增进程度与能源结构对碳交易价位施加着宏观影响,其中经济发展的速率和能源使用模式的演变将会直观地映射到碳排放权的价值之上。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数字赋能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链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能源供应的智能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化。本文首先通过概述产业链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演进脉络,揭示了数字赋能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其次,详细阐述了产业链的运行逻辑,包括从信息共享至数字驱动、从智能调度至应用管理、从生态合作至产业协同的转变过程;再次,探讨了产业链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新能源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光储充一体化数字转型、实践全方位信息化协同创新;最后,通过分析产业链的现实价值,包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转变能源循环利用方式、提供能源供应解决方案,彰显了数字赋能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产业链在能源行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