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摘要:记忆理论研究者试图面对和处理的是基于记忆与个体、记忆与政治、记忆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形成的事实群。这个事实群既具有塑造认同和延续传统的巨大根基,同时也具有个体与社会之间所蕴含的精神、情感和价值属性的突出特征。正是从这个事实群出发,文章对理论所蕴含的三重维度进行解读和评析,旨在表明在历史整体中蕴藏着记忆理论和实践的多重张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4-15
摘要: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主题,融合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值得关注,其中作为景点的博物馆、纪念馆也是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本研究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为对象,基于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Nora)的“记忆之所”理论,探究集体创伤记忆在特定建筑实体与媒介互动下的建构、传播及凝聚过程。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集体创伤记忆建构过程中承担“记忆基础设施”的功能,并通过多维度帮助建构集体创伤记忆的认知背景。陈列馆通过特殊的选址、富含隐喻的外观设计、相异媒介的转换空间和寄托哀思的室外陈列,从环境氛围营造、媒介表征过渡、情感寄托等方面实现对集体创伤记忆的“建构——解读——传承”。通过多种语言文字的讲述与亲子代际传播,731部队暴行记忆跨越时间与空间,凝聚中、俄、朝三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形成 “创伤的共同体”,使未亲历者亦能产生认同。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我们对历史灾难负有记忆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充满着大量记忆滥用的现象。本文将借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公正记忆观来讨论此问题。记忆的滥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压抑的记忆、操控的记忆、过度控制的记忆,而在哀悼的劳作与历史学的劳作基础上的公正的记忆是利科提出的可能解决之道,这能够使我们负责任地对待过去,给予历史应有的公正,从而形成平衡而恰当的记忆。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1-07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形象从历史纵深中走来,经历了从小党到大党的伟大红色征程。历史记忆、文本记忆、精神记忆构成百年大党文化记忆的三重逻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确立身份和时空坐标,打开历史纵深;红色文化的文本记忆为百年大党形象建构话语体系,承载由“物”化“文”的价值功能、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红色文化的精神记忆筑牢百年大党形象的政治灵魂,巩固集体记忆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百年大党形象的三重记忆跨越时空,接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随着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的增多与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规模日益庞大。借助记忆维度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对其适应问题进行全方位考察,认为移民乡土记忆呈现“断裂中延续”的特征:原有生计、交往、仪式记忆的断裂使其面临资源禀赋丧失与生计知识失灵、族群关系阻断与内部离散、精神匮乏与情感失联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延续着的乡土记忆出现脱嵌于城镇社区的景象,由此引发市场就业边缘化、交往内倾与外在区隔、社区规范失序与认同缺失等问题。要化解移民转型适应过程中的双重困境,需从“记忆弥合”的路径出发,借助社会记忆的再生产机制,完成外援与内源协同的生计记忆再生产、群体与共同体互嵌的交往记忆再生产、自治与他治融合的仪式记忆再生产,以回溯“过去”达成对“现在”的自我定义,从而实现移民现代性适应的平稳过渡。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价值、建构红色记忆,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 再生产理论为红色档案开发路径提供了整体性框架,即通过隐性记忆显性化的收集过程、碎片记忆整体化的加工过程、 个体记忆群体化的宣传过程、群体记忆重构更新的反馈过程四个环节能够推动红色记忆的循环上升。基于这一理论框 架,为助力红色记忆的再生产,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联盟、提升数字赋能、实现渠道拓展和促进反馈迭代等策略建议。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注重建构集体道德记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记”和“忆”的方式展现自身的集体道德记忆能力,通过以道德记忆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展现高度的集体道德记忆自觉,通过以道德记忆塑造自身的良好道德形象展现集体道德记忆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注重集体道德记忆建构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展现了集体性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并将它们建构成了自己无比光荣的集体道德记忆。日积月累的厚重集体道德记忆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沉重负担,而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行稳致远的道德根本和价值支撑。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档案记忆能够建立起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之间的关联,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国家和省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有关档案记忆工程的内容,总结“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级档案记忆工程建设概况,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构筑档案记忆资源库,实施档案记忆项目,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开发档案记忆资源,推进档案文献申遗,保护档案遗产安全。从资源聚合、技术赋能、协同保护三方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记忆工程的推进措施做出思考。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文章从改善文献的保护、获取与传播交流,塑造人类共同遗产和实现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的崇高理想三层目标和意义上评述了《传 承人类记忆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研究》一书的思维逻辑与学术 贡献。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历史档案是研究区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档案记忆观是当前学界运用历史档案的全新视角。《清代沈阳城市记忆研究》一书,通过对盛京档案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和取用,阐释了沈阳故宫、两陵、文溯阁、盛京将军等文化资源,建构起清代沈阳城市记忆,从而在历史细节与贯穿古今中形成文化认同。该书使传统视角下对盛京档案的运用呈现出新的意义,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文化性的著作。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乡村档案记录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构建乡村记忆、凝聚乡村情感认同的社会价值,重塑乡村档案记 忆已成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文化内生动力。乡村档案记忆的形成、累积和利用具备社会再生产的典型特征。文章从乡 村档案记忆再生产理论出发,考察当前乡村档案记忆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内涵和结构,从形 式转化、内容叙事、意义阐释三个维度探讨乡村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探索乡村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现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北京档案》
摘要:数字记忆是数字时代的记忆新形态,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档案学视域下数字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人工阅读,描绘数字记忆的研究图景与未来展望,以期为提升档案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供借鉴。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记忆的概念内涵、档案馆在数字记忆构建中的功能定位、数字记忆资源建设、数字记忆项目建设以及对数字记忆的理论反思等五个方面。未来建议加强记忆资源聚合、多元协同机制、用户参与机制、典型创新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1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德国是拥有世界记忆项目数目最多的国家,其世界记忆项目的海外推广策略形式多 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数字媒体和新兴技术将世界记忆推广至海外、发行世界记忆出版物、举办世 界记忆跨国展览、联合申报国际合作以及举行世界记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海外推广举 措不仅使德国的国际形象得到重塑,促进了与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也为提升德国文化软实力 做出了显著贡献,这对我国世界记忆的国际合作、叙事方式以及技术应用等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2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作为促进“四史”教育开展的重要资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问题已然成 为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的现实课题,对其逻辑理路的厘清则是解答这个问题的 首要步骤。回归到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起点,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目的与矛盾进 行逻辑分析,可发现建构群体认同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必然。而在建构群体 认同的过程中,正视建构的意义与功能,激发主观能动性是前提;通过记忆空间的创 造,达成认同是保障;善用叙事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则是路径。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1-23
摘要:记忆权和被遗忘权蕴含着两种不同的信息价值取向。 在社会治理转型和数字技术冲击下,它们逐渐纳入数字法治框架之中,但也会触发一系列关于权利运用的反思。 文章基于法学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双重视角,梳理记忆权和被遗忘权的法理依据和主体权责,识别数字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四重权利悖论,包括观念悖论、主体悖论、制度悖论、技术悖论。 通过悖论讨论呈现出记忆和遗忘的结构化特征,借助司法案例和既有经验,提出应对策略:遵循数字正义要求,纳入数字法治框架,平衡公私权利关系,合理运用技术工具。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红色档案蕴含丰富的红色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用好红色档案也是推进档案深入利用的必要回应。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以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的双面性、功能记忆的作用与特点为切入点,弘扬红色文化在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方面的价值。同时,以载体、环境、支架要素为记忆成分阐释红色档案驱动红色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承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丰富红色档案资源、创新红色档案表达、多主体协同联动为记忆路径传承红色文化记忆,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25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现象,个人在群体中定位记忆的框架逐渐瓦解,红村作为中国乡村中 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面临着集体失忆的困境。山东临沭县朱村在利用红色档案建构集体记忆、走出“集体失忆”漩涡方 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朱村的实践体现出红色档案具有解释乡村记忆、塑造乡村精神以及深化记忆工程的功能,这 为保护和建构红色乡村记忆提供了新的可能。朱村通过鼓励社会参与、提升管理水平、丰富开发形式等方式探索出了一 条红色档案建构乡村记忆的有效路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观点,将人类的文化记忆分为四十年、八十年两个边界值。南宋不同时期诗人对北宋故都汴京的文学书写演变轨迹也与此吻合。徽宗、南渡文人等“靖康之难”亲历者,以亲历或记忆中的汴京城为抒情对象,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刻思念;而成长于南宋的诗人,则更多以想象的方式描绘故都,抒发恢复之志;南宋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延伸,复国理想破灭,对故都汴京的文化记忆消退,一些诗人笔下的汴京诗也逐渐走出了“靖康之难”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顺治七年五月,钱谦益在杭州写下二十首《西湖杂感》组诗。诗中关于“记忆”的书写展现了复杂的时空层叠状态。钱氏将关于杭州的书写与南京相联系,指向了衣冠南渡的记忆,并将“衣冠南渡”一词进一步赋予了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以及清朝剃发改服的指涉。诗中所书写的山脉与建筑都被蒙上了明清之际的易代观感与反清复明的遗民心态,显现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呼唤以及天道好还的循环史观。诗中对友情 与爱情的美好追忆,最终都落脚于钱氏关于亡国与降清的核心记忆,并带有集体记忆的意蕴。随着记忆不断侵入现实,现实亦不断勾连记忆,在这种时空层叠的呈现中,钱谦益《西湖杂感》无疑为我们展现了曾经的此中之人在处理“记忆”时的复杂心绪。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8-06 合作期刊: 《档案与建设》
摘要:随着公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技术环境的变革以及资源结构的嬗变,微观叙事受到关 注、认可和倡导。文章以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微观叙事为逻辑起点,提出立足多元视角、编排叙事体 例、利用数字媒介、打造聚合环境的微观叙事讲述策略,从而消除传统叙事对微观记忆的遮蔽,借 此澄显、传递记忆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