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我从事过的研究与试验

    分类: 其他 >>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我一生进行的经济研究中,金融发展与改革是重点之一,幸运的是曾进行过若干具体项目试验,以验证研究的理论观点。

  • 对人口出生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和家庭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并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持续冲击。全面系统评估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人口增长、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层面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化影响。其次使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的面板数据,从银行、证券与保险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详细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拐点时,银行信贷系统占主导,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当金融发展高于拐点时,证券投资占主导,金融发展会抑制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倒U型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老龄化程度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地区表现更为显著;第三,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体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逐渐降低,生育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婚姻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支出变动是金融发展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动的重要作用机制。

  • 对人口出生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和家庭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并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持续冲击。全面系统评估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人口增长、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层面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化影响。其次使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的面板数据,从银行、证券与保险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详细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拐点时,银行信贷系统占主导,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当金融发展高于拐点时,证券投资占主导,金融发展会抑制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倒U型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老龄化程度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地区表现更为显著;第三,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体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逐渐降低,生育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婚姻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支出变动是金融发展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动的重要作用机制。

  • 数字、银行债务融资与企业双元创新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基于双元创新理论,在厘清银行债务融资对双元创新差异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两者关系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债务融资可促进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且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积极影响探索式创新,但冲击了商业银行小额放贷,显著减弱了银行债务融资对融资数额和时限要求不高的利用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且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有差异。数字金融通过覆盖广度的扩大和使用深度的提升增强了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并负向调节银行债务融资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双元创新的经济后果发现,探索式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为数字金融发展影响企业信贷融资、推动企业双元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 政府调控、市场化水平与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采用我国1997~2021年的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政府调控、市场化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政府财政政策调控与市场化水平共同促进了区域信贷市场的发展,但是政府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抑制了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与有效的市场机制共同促进了股票市场的发展;政府财政政策调控手段促进了保险市场的发展,但是政府货币政策调控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调节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在政府财政政策调控促进信贷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水平表现出增强型调节效应,但是在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促进股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水平没有表现出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市场发展水平下,政府财政政策对于信贷市场发展呈现非线性效应,政府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发展也呈现非线性效应。

  • 网络通达、与企业融资费用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鉴于“新基建”和“降成本”的现实背景,选取2000一2018年中国31个省级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网络通达、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费用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区域交通网络通达与金融发展呈正相关,通信网络通达与金融发展呈负相关且通信网络硬件建设与金融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区域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在金融发展约束下,区域交通网络通达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通信网络通达对企业融资费用影响具有长短期不一致性,通信网络硬件建设短期内对企业融资具有挤出效应,通信网络软性使用长期对企业融资具有间接竞争加剧效应。网络通达下技术创新与企业融资费用呈负相关且存在倒U型关系。各地区推进新型基础建设投资和降成本中需注意“挤出效应”和“拐点效应”的长短期影响。

  • 融资约束、区域与成长期企业并购——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成长期企业并购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高。通过建立信息经济学模型,可较好刻画成长期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抵押物不足而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在模型中引入区域金融发展因素,可以较好缓解融资约束,促进成长期企业并购。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2012-2018年的上市公司及其并购数据为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同样显示成长期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现象;同时区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提升成长期上市公司并购概率。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相互印证,揭示了区域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以支持成长期企业并购的机理和路径。

  • 数字指标构建与国际比较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数字金融正在全球快速发展,成为各国金融竞争的关键领域。为了全面准确地刻画各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数字金融竞争力,本文从数字金融基础、数字金融治理、数字金融服务三个维度构建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系统评估2018一2022年全球60个主要经济体的数字金融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不同经济体数字金融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美、东亚、欧洲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较高。美国、英国、韩国和中国是数字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前四位的国家,四者在细分领域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我国在数字金融基础和数字金融服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数字金融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在数字金融治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结合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本文为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 金融结构与企业发展韧性: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相比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有助于企业发展韧性的提升;金融结构市场化主要通过增强资源获取能力、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和改善协同治理状况促进企业韧性发展;对外融资依赖程度越高、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市场型金融结构对其发展韧性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当金融发展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的积极作用才逐渐显露。此外,数字金融在金融结构与企业韧性的关系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积极发展债券市场、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加强银行间竞争,以促进金融结构向市场化转型,进而提升企业发展韧性。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金融法治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21 合作期刊: 《财经法学》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发展对中国强化金融法治保障、重塑金融法治能力、创新金融法治体系、提升国际金融法治地位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金融法治观从“金融三论”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金融安全观、治理统筹观、金融系统观体系化回应了新时代金融法治发展新要求。金融安全观夯实金融法治逻辑起点,治理统筹观构建金融法治逻辑主线,金融系统观引领金融法治体系完善。习近平金融法治观以其国家战略的高度、法治理论的深度、金融普惠与金融开放的广度,全面丰富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彰显了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金融强国的法治经验与中国智慧。

  • 中国农村现状与对策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金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对金融及产业了解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农村金融发展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巨大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是研究国家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反作用于城市金融,城市金融又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可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扩大其影响效应,从而推动我国金融的发展。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阐述案例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文献分析,以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研究中心,第一,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第二,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第三,提出完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 、腐败行为与企业家“双创”精神——基于门限面板模型的实证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引入Hansen门限模型考察了腐败行为与企业家“双创”精神之间的金融发展门限效应。结果表明:腐败行为发生对企业家“双创”精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抑制效应存在金融发展的门限特征。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腐败行为对企业家“双创”精神的负效应将不断衰减。从企业家“双创”精神的不同视角来看,创新精神比创业精神需要更高的金融发展门限值才能弱化腐败对其的负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创业精神的金融发展门限值较东部地区更高,而创新精神的金融发展门限值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研究成果在充实企业家“双创”精神研究文献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与提高金融水平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带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0一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并且将区域创新过程分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阶段,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阶段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科技研发阶段作用效果最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效果最大,银行异质性表明城市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最小;从分区域分银行样本来看,在东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金融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但是对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存在虹吸效应,并且发现这种效应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起。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丰富了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成果。

  • 数字经济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与策略探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速度的全面加快,数字普惠金融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了金融触角的全面延伸,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服务的金融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金融服务广度、深度效率全面提高,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供给成本投入。这些年,我国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已经获得了突出成果,但是在基础建设、客户触达、风险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数字普惠金融,以成本投入低、服务过程便捷、触达率较高等优势,为我国金融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下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 数字与农民增收 ——基于农民创业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的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11-2020 年数字金融指标为基础,结合中国省级层面统计数据,对数字金融发展、农民创业和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二是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和产业结构异质性,数字金融发展及各个维度指标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较强,在西部地区较弱,而在第三产业比例较高的区域,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三是在数字金融发展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中,农民创业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促进农民创业是数字金融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效应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四是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存在创业门槛效应,当农民创业率超过某个阈值时,促进作用相对于之前区间有明显增高,“数字金融发展—农民创业—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得到验证。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建议。

  •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安徽城乡共同富裕的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结合数字普惠金融与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基本理论,基于2011—2021年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16市相关经济发展指标,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的效应进行检验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促进了安徽省城乡间的共同富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减贫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高乡村居民金融素养,早日实现安徽省城乡共同富裕。

  • 控股大股东股权质押对现金持有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12~2020年的数据,分别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两个角度,实证检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并探求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这一宏观环境因素及股权集中度这一内部治理结构因素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通过增加代理成本使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在股权质押影响现金持有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股权质押使现金持有量增加的趋势得到强化;同时,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起到调节作用,即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股权质押导致现金持有增加的趋势得到显著抑制。

  • 中国绿色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Theil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乎不高,且呈现先东部地区,再中部、西部区,最后是东北地区的阶梯式下降分布;同时,以“L-L"和“H-H”集聚为主;Theil 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产业比重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 科技创新视阈下乡村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而金融则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乡村产业正加速向现代产业转型,这对乡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必须充分发挥乡村金融的支持作用。同时,科技创新也为乡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智慧乡村产业、数字乡村产业等新业态的兴起,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本文通过梳理乡村金融发展与数字经济的逻辑关联,分析了科技创新视阈下乡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命脉,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发展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22年的相关数据,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入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借助熵值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异质性分析研究长江上中下游影响效应的不同。结果表明:对于长江经济带整体而言,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区域来看,中游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上游和下游影响效应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