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学界若细读晚近七十年学案,迟早会惊诧将“古籍版本学”与“今典版本学”分开的那条边界,当在“著者在场与否”。这就导致并非因“著者在场”,而是因旧法印刷术所造成的“讹、衍、缺、脱”,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古籍版本学之“善本”“残本”概念,若无差别地套在今典版本学头上,则难免不适用或不够用。对钱著版本演化的深层追究业已表明:无论是著者1978年对旧文《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修订,还是1994年《管锥编》卷五对原本四卷的增订,抑或2002年三联版《宋诗选注》刻意将此书做成“拟残本”诸现象,皆溢出了传统版本学所熟睹的“平面、墨迹、目测”之特征;相反,因“著者在场”而酿成的钱著版本演化,在深层次呈现了“立体、心因、透视”新特征,且以“心因”为内驱性机制。简言之,若曰钱锺书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1978年修订,以及对《管锥编》四卷的1994年增订,是想将这两种今典做成“善本”,以“给自己一个学术史鉴定”,即“自鉴”;那么,他对《宋诗选注》2002年三联版的最后定夺,则是旨在“给学术史一个警醒”,即“版本记愧”。于是,《宋诗选注》以“拟残本”传世,也就形同于著者为了让晚辈铭记那段学术史“羞辱”。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钱锺书于牛津大学完成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该论文正式发表后,又经他本人进一步修订,形成鲜为人知的未刊新本。发表和修订内容的异同,反映出钱 锺书对外国文学里中国形象这一论题认知的扩展与深化,还可窥见他在抗战前后学术心态的变化,即认为不 同文化间的交流实则貌异心同,“溢美” 或 “丑诋” 都无法接近认知的真相。某些以偏概全的民族特征考察 与批评,实则不过印证了一种 “人类的共性”。在牛津留学时期的学位论文创作上,钱锺书显然未能充分施 展自身的研究抱负和读书志趣。由于对现代大学体制中的学院派论文不满,他继而转变了研究方向,从关注 中国形象转向探索 “人类的共性”,这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取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