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是明长城大规模城砖改造的时期,尤以蓟镇工程浩大。军户在这一工役的多个方面都承担了重要角色。由于繁重的工役负担与剥削,军户的逃亡情况日益严重。他们或是通过逃回原籍、投身官府与权贵差役逃避压榨,或是为盗作乱、逃入塞外蒙古地界对明朝统治秩序造成直接的冲击。明廷针对逃军问题在采取清勾、征调、募兵与充发等方法补充修边人力的同时,通过信息登记、严厉缉拿及提高待遇等软硬两方面的手段防止军兵逃亡,尽管如此,由于只是对旧的制度体系进行修补,逃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在辽东陆续击败北元残余势力后,明朝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步构建了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以鸭绿江、短错江、婆猪江为核心的三江地区处于这一体系的极东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化以后,明统治者在短错江流域设防,并逐步营建了戍堡、烽火台、壕墙等防御设施。至天启元年(1621)后,后金占领辽河以东的100多年间,三江地区明长城在维护辽东和平与稳定及促进地区开发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在古代中国,清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帝王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态度发挥了关键作用。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见证以及文明标识,对其的认知必然蕴含着对共同体意识的表达,而长城诗歌则成为承载这一表达的主要形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对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其长城诗歌,可以清晰洞察他们的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内外一家的疆域意识、内外一家的文化意识、内外一体的审美意识。康雍乾三帝长城诗歌蕴含的共同体意识,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有助于从文学角度挖掘清朝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