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交流路线的形成原因兰措卓玛1,侯光良2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青藏高原从新石器至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多样化的迁徙、交流、扩散路线,且彼此之间存在联系与演变关系。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和考古证据的梳理,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交流路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高原的生业模式直接影响着人类交流模式,从新石器时期分散的粟作农业区域串联起稳定的交流路线,到青铜时期对高海拔区域的开拓,再到历史时期对高原的全面开发,交流路线呈现出逐步稳定和扩展的趋势。研究还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业模式的改变与跨大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强化密切相关。从交流强度和范围来看,新石器时期至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交流路线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尤其是青铜时期至历史时期,内外部交流全面加强,形成了复杂的交流网络。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其在亚欧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能从历史性的演化规律中,进一步把握青藏高原在亚欧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 东来北渐及多向互动——试论漩涡纹动物岩画的风格来源及传播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4-11-18

    摘要:漩涡纹动物装饰风格在中国北方、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广泛,是商周时期青铜动物中非常独特且比较盛行的一种装饰风格。这种装饰风格在青藏高原的动物岩画中也有较多发现。最初主要在西藏日土的鹿岩画中被出现,近年随着青藏高原东部岩画的大量发现,青藏东部漩涡纹风格的动物岩画数量逐步超越了青藏西部的日土,呈现出更多的东来因素。通过对青藏高原漩涡纹风格动物岩画的空间分布及图像风格的梳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长城南北、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已出土的类似动物风格进行比对,我们发现青藏高原动物岩画中的漩涡纹风格主要来自东方。其传播路径一是通过甘肃进入青海东北部再向西沿羌塘岩画带进入西藏的日土;二是通过四川甘孜进入青海玉树,再沿通天河流域向西通过羌塘岩画带传入青藏西部的日土。 

  •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多民族共建生态文明高地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而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则是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带动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共同奔赴绿色发展和和谐富裕。其中,水电、光伏在青藏高原分布最为广泛,因而成为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并且水光互补又提高了绿色电力的供应稳定性。透过青海共和县的“水光牧一体化”建设,探索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的政策路径,以及如何发挥其在多民族共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绿电天路可以成为铸牢坚实的纽带吗?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20

    摘要:从全国统筹和自身条件出发,西藏自治区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援藏的双重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建设绿色电网“天路”,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并提高效率,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同时,探索全国“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互补共富-民族团结”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民族团结相互赋能,让清洁能源和绿色电网天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