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聚焦于微观史学视角下戴新民的“日更式”记录价值。文章首先介绍微观史学的内涵与意义,指出其通过个案研究实现对宏观历史的把握。随后引出武汉“城绅”群体,以戴新民为核心人物展开分析。戴新民有逐日记录的习惯,其记录内容涵盖生活、工作、交往等多方面,形成庞大且系统的文本资料。论文强调,戴新民凭借特殊人生经历和身份角色,以个体眼光不间断记录群体与时代,其写作秉持文心与正确价值观,为研究当代中国微观史提供独特视角和珍贵史料。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记录与写作对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记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非虚构写作”短小、真实、贴近生活又不失美学价值,是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有力推手。中国当代女作家李娟以非虚构写作在文坛斩获赞誉。《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李娟在英语世界被译介的两部作品之一,同时受到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关注与好评。译本在概念内容、形式体式、形象描写、风格要素等方面再现了原作的美学意义。此外,译者还从西方的“理性主义美学”视角,在译文中加入了人的视角,让读者感知到美学判断中个人思维的存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可以看作当代文学遭遇边缘化困境后的一次自救行动,它试图与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类序列中边界含混的纪实写作类型划清界限,但其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与书写真实经验的诉求,实际与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依循了相似的现代性逻辑,即建构现代人文学知识视野与言说“真实”的历史关联。作为书写现实的文类,中国非虚构写作并非只是提供一种书写“真实”的新形式,或只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文化政治语境中的同义复现,而有着更广阔的可能。非虚构写作真正的历史潜能在于其出场触发了当代文学乃至文学内部的结构性反思,其背后潜藏着跨越现代人文科学和媒介之边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变革的多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