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批判旧世界、开拓新事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根深叶茂的 理论成果,其机理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欧洲版”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繁育发展的真正舞台;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在本质上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获 得的实质性内容;三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体和主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做实并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举措。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要义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成 果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方向的根本体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然内涵思考其本质,其出场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在场建构是中国化、续场样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思考其本质,必须把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位、把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然结局思考其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作为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一次成功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在话语陈述、话语塑形、话语表达中生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创新体现在制度、价值和效能多重向度上。从其精神实质上讲,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源于中国传统政治话语的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延续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话语特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主话语新秩序的历史担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制定,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前进发展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为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唯物主义体系应有所充实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创新与理论体系创新的思想应升华为唯物主义的规律,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应升华为“实践是唯物主义的核心”,恩格斯关于学习哲学史坚持理论思维的思想应当成为理论体系创新的重要准则,马克思《资本论》体系创新的方法与原则应吸收为中国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是“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实践旨归。“坚持人民至上”基于理论探索中不断凝聚的价值理念、奋斗历程中始终践行的根本立场、现实需求中持续汇聚的磅礴力量,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继承卓越成就赓续奋进、坚持科学方法守正笃行、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稳步前行、向着美好生活踔厉奋发。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3
摘要: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以梁漱溟、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民主人士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摘要: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前进发展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中国特色唯物主义体系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应有所充实发展。习近平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关于实践创新与理论体系创新的思想应升华为唯物主义的规律,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应升华为“实践是唯物主义的核心”,恩格斯关于学习哲学史坚持理论思维的思想应当成为理论体系创新的重要准则。马克思《资本论》体系创新的方法与原则应吸收为中国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魂脉”体现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思想指引;“根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注入独特文化底蕴与精神标识。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要坚持“魂脉”和“根脉”相结合,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阐释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中国共产党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也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方法,体现了“上”与“下”的呼应,“近”与“远”的统筹、“点”与“面”的协调,“变”与“稳”的平衡,“实”与“时”的衔接。“三个更加注重”蕴含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原理、社会发展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实践观学说、人民主体性理论及历史规律论的精髓,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及其方法论的系统总结,也是确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中国共产党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诠释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也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方法,体现了“上”与“下”的呼应,“近”与“远”的统筹、“点”与“面”的协调,“变”与“稳”的平衡,“实”与“时”的衔接。“三个更加注重”蕴含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原理、社会发展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实践观学说、人民主体性理论及历史规律论的精髓,既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及其方法论的系统总结,也是确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实践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心内容,提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0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百年来坚持“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伦理之维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涵,深度挖掘其蕴含的伦理意蕴,全面揭示其价值理性和伦理应然,有助于人们从伦理视域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之维,对于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鲜明特征蕴含以下五重伦理意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伦理原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品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了“平衡协调”的伦理玉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藏了“天人合一”的伦理价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流露了“和衷共济”的伦理情怀。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7-22 合作期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摘要: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其“经典”意蕴集中体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及其背后的科学理念。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对“革命”的精准定性与定位,对“枪杆子”正规军的重视与改造,“上山”举措开启由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变,创造了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等。在这些实践创新的背后,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理论清醒与高度自觉。正是以“从斗争中创造革命新局面”为发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最终催生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结晶。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6-19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生产力概念的否定,而是新时代对生产力概念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将协调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将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应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布尔什维克化”是共产国际五大提出的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党的组织建设实践中;在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文积极领会“布尔什维克化”的深刻含义,并进一步从思想层面进行理解与阐释,推进对“布尔什维克化”的系统化认识;在土地革命中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党内对“布尔什维克化”概念的阐释和运用一度出现了偏离,呈现出教条化、宗派化和庸俗化倾向;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重回正轨,并进一步通过合理改造将之吸收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理论中。“布尔什维克化”概念在中国的历史变和意义演进,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国际化”的历程,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互动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局限于话语范式的理论命题,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回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百余年历史,先后历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沿革,这一过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规律,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历史自信和现实启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定道路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根基;要坚定理论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指引;要坚定制度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制度优势: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丰富的文明内涵、现实内涵和价值内涵。具体来讲,文明维度呈现出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现实维度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導循:价值维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的发展属性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