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从党的建立到全面抗战爆发前(1921-1937) 经典的译介出版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从党的建立到全面抗战爆发前这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译介译介超过百部,占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比例超过40%,出现繁荣的景象。本文通过考察译介者群体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不同性质出版机构的出版数量、方法、动机以及成效,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译介、传播特点。系统梳理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门类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著作出版的数量和比例,进而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走向中国化的必然趋势。

  • 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 当代中国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的观点看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产生了三大部分之间的屏障、缺乏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急功近利等问题。在巩固当代中国哲学成果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哲学研究和社会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建构“马魂中体西用”三分归一的哲学理论体系,主动贴近生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走向更为深远的未来。

  • 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阐释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使命担当等的清晰认知及科学预判,是一种自觉意识和积极品质,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对历史主动精神进行哲学阐释,既是基于现实问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的诉求,又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基础,需要从本体论把握其生成基础、从认识论观察其发生语境、从实践论探知其现实逻辑,并探寻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方法论向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正确把握历史主动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以下简称重要思想)。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饱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重要思想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理论基石,以科学的知行统一观为基本依据,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同时贯穿唯物史观的逻辑主线。对重要思想哲学意蕴的研究,既是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而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 再论“阶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内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广泛传播的需要,发生了庸俗化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浅层意识而未能深入探究其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并且明确将西方早期近代的启蒙思想相分野,并明确对立,而未能充分意识到马克思在早年的意识形态其实也是融入西方启蒙思想之中,在后来探索“物质利益”时逐渐超越近代启蒙思想。此文选取马克思主义之中“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两个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简述,了解这两个概念并非是“端送”出来的,而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哲学研究或按照马克思话语体系而言一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之中得出的两个概念,并深化理解。

  • 中国人权与世界人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人权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伟大真理;科学回答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时代之问,指出社会主义人权具有显著优越性,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前进;科学回答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的世界之问,指出必须坚持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指导下,尊重各国国情与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共创发展条件、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 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在时间上长达70多年,在空间上涵盖哲学的一切领域。在这一进程中,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果。 本文从“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这一角度,参照改革开放以来作者有所经历、有所体验的研究工作,对此进行历史回顾与梳理。可以看出,如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硕成果和生动局面是不断解放思想、摆脱僵化和教条主义束缚,勇于求索、追求真理的结果;今后,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 步伐继续推向前进。

  • 审计精神的哲学审视、教育逻辑与现实关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的审计精神源于党领导下的审计实践,具有鲜明的辩证特性与丰富的内涵意蕴。为了满足审计人员的精神需求,审计精神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活动,实现个体层面的审计精神内化以及整体层面的审计精神传承。审计精神教育需要彰显政治属性.、加强文化认同、融合时代要素,推进知识体系构建、集体记忆塑造、共同体意识构筑,从而将意识形态注入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当前的审计精神教育工作无法全面满足审计人员的精神生活需要,应当通过加强审计精神教育理论研究、提升审计精神教育能力、引导审计精神需求观念等方式来化解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矛盾。

  • 贝克莱的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对观念来源的破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 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哲学意蕴探赜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伴随着城市内大量人口的聚居,社区治理出现了城市管理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治理困境。网格化治理以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突出特点,逐渐受到政府的一致好评并广泛应用于城市基层治理。从理论视角考量中国之治的本土智慧,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矛盾观、联系观、群众观,彰显了“实事求是、精准治理、系统谋划、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包含着深刻的实践理路、理论素养和价值导向,富含哲学意蕴。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客观根据与基本方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是指称散见于邓小平的一系列著作、讲话、谈话和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等不同形式文本中的———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学说,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它既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党的思想路线”等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左’和右的问题,尤其是‘两个凡是’新教条主义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本研究主要是从方法论维度,探讨邓小平为何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对毛泽东思想的认知、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知”等客观根据,以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标准’的方法”等两个基本方法。本研究认为,学习运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的方法论,对于理解把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精神、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 什么是比较?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研究为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立场说明。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些关于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的思考,最初是涉及比较哲学本身,然后回应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西欧哲学一个分支的错误观点。我们可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各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扎根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第二部分提供了两个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进行的例子:对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不同定义,以及基于对《共产党宣言》本身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即把社会主义定义成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解放生产力。结论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偶然性判断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