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其中,“建设文化强国”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与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建成文化强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全面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必须从学理上理清“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既相对独立、侧重点不同,又联系紧密、相互渗透,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可分割性、时间上的继起性的逻辑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等方面,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逻辑必然;必须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破除了理论创新的思维禁锢、增强了理论创新的文化自信、明确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提供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选择、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建构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其蕴涵坚持人民至上、追求共同富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缔造人类新文明等显著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反思、融汇世界各国现代化之经验教训,谋划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嬗变策略,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从“两个结合”探究这一嬗变理路,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现代化理论为行动指南、立足于双重革命交互逆熵变的中国实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形塑等三个方面。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内核要义、价值理性、具体方略等三方面也凸显出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2024年无疑是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向上的一年,从《黑神话:悟空》(文中简称《黑神话》)游戏的惊艳亮相到2025年新年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文中简称《哪吒2》)的电影盛况,凸显了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一方面,像“孙悟空”“哪吒”这样的传统文化形象在新兴业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这两者的成功为实现“两个结合”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转折接力之年,在这一新发展态势推动下,文化产业工作者需探索新的方向,为其转型升级思考新的发展路径。这也是在经济下行、逆全球化趋势严重等不利条件下确保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管齐下、共同深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摘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复杂态势,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的维度,深刻体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实践探索、战略谋划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实然、应然与使然逻辑,在凝练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是对党的理论创新的极大推动,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直到202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出了重要指示,把“两个结合”摆在了马工程建设和研究的重要位置。现如今,“两个结合”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将“两个结合”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成科学知识图谱,对研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其研究的前沿趋势,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为推进和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进一步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深入把握 中 国 具 体 实 际,在 社 会 实 践 基 础 上 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 题;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统一。“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在扎根中国实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党的思想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思辨哲学是德意志民族参与世界现代化初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集中表达。它既是当时德国经济和政治实践相对落后的表现,又蕴含着探索新型现代文明的历史愿景。恩格斯紧紧抓住德国哲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考察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把握德国哲学“神秘外壳”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提炼与捍卫德国哲学的“合理内核”,以避免考察现代社会的中介手段遭受近代形而上学的束缚,最终锻造出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立足于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审视恩格斯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我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传播先进文化潮流应与本国具体实际尤其是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提炼传统文化之精华应以时代脉搏作为根本尺度;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应着眼于其世界历史性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实面貌,在“两个结合”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根源于千百年来留存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中国文明长河的积累与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制度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依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和表达,由当代中国基本制度所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源于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前头的不断焕发活力的文化形态。从当前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之上,是起着引领作用、先导作用的文化,是早已扫除弱势文化的余烬,敢于向着世界文明峰巅迈进的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荣的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一起构成世界文化的宏大景象。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做出了“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重要论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立场观点方法去回答从“为何造就”“造就什么”“如何造就”问题,探讨“造就”之历史必然逻辑、内在要求、实践路径,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牢牢扎根;今后更好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作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有其内在根据:在势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是历史之势的必然;在理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缘于对天下之事的准确把握。这种基于“势”“理”“事”融会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开辟文化领域的新天地,必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也必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底气,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与活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摘要]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直到202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出了重要指示,把“两个结合”摆在了马工程建设和研究的重要位置。现如今,“两个结合”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将“两个结合”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成科学知识图谱,对研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其研究的前沿趋势,并基于CiteSpace的分析为推进和深化“两个结合”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进一步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面临“两个大局”,世界的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如何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现实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引领,因而对于意识形态创新的需要前所未有。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实践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哲学高度深入认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规律,首先需要系统把握意识形态创新“两个结合”规律的内在逻辑,其次清理以“意识形态创新”为借口的各种错误思潮,最后对意识形态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进行科学定位。唯此,我们才能掌握意识形态规律,更加自觉地进行意识形态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境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主体性是确立现代世界的基本原则,文化则凸显了主体性当中“人”的存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先决条件,使其得以摆脱自然生命的束缚而能够享有“从过去、经现代、到未来”的文化生命。如果将一般性的文化主体性聚焦到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那么回首历史的前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轴心时代及其延长线上渐趋生成。步入到现代的岔路口,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之下形成了“榫卯型”的文化结构,一方面建构回归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敞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维度,深刻诠释了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张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概念体系作为表达和传承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因库”。这一概念体系在广度上至少涉及17类经济思想范畴,在深度上已触及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要素,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关联的语义网络。立足汉语构词、时空转换、多元取向三种生成机制, 这一概念体系呈现出独特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特征。当前,在坚持 “两个结合”中推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概念的现代转化,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质,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团结之基、铸就和睦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建设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两个行”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做出的“一体两面式”解答。其中,“第一个行”作为基础和前提,确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基于“主体一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第二个行”作为拓展和深化,阐明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是基于“实践一理论”之间互动关系的价值关系。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转变,不是数量或概念的简单增加或堆叠,它展现的是对关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逻辑递进和价值升华,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影响着东北振兴的战略进程,更对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其出现源于构成要素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两个结合”原则的伟大理论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构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劳动对象范围以及增强管理水平等方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实践路径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