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乡村善治的主要体现,是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为更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组织开展了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遴选征集工作。经村级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了21个案例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以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基层干部认识不足、文化阵地建设较弱、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财政投入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文化活动、优化财政结构、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文化价值等对策建议。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分类: 公共管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1—2022年安徽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普惠金融和乡风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影响有赖于普惠金融的广度、强度和深度等3个维度发展水平。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是普惠金融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据此,建议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努力夯实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重视普惠金融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和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的间接作用,实施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政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和参与者。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之一,本研究从农民的感知、参与和评价考察乡风文明建设行动的政策实践以及农民对乡风文明的整体认知和角色分工。研究发现,农民理解的乡风文明与政策话语中的乡风文明在核心要义、行动路径、对象主体等方面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导致乡风文明建设行动与农民期待目标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乡风文明的实践困境。这提醒我们,乡村振兴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从农民视角出发,重视传统乡村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充分认识和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功能,将立足乡村文化的社会建设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的有效路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乡贤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为探究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 H 镇的实践为例,考察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条件、机制和成效,并揭示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政策契机、组织平台和乡土情怀构成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依托乡贤组织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多主体参与机制,新乡贤在发展乡村产业、倡导乡风文明、参与乡村治理等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于认知偏差、激励缺乏、立场各异等因素的影响,新乡贤参与面临着可持续和多层次协作困境,预期成效难以达成。为合理引导和鼓励新乡贤参与、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亟需理顺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并为新乡贤参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