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世纪初年,《消闲报》以专栏广征翰墨,文人踊跃参与,逞才斗艺,形成声势浩大的“纸上唱和”活动。陈栩以课题《筝楼泣别图》《筝楼聚影图》征诗,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造成《消闲报》的全盛时期。文苑刊露的“无名氏”大量唱和之作,风格绮艳哀婉,体现出极强的地域性特色。陈栩的创作、诗论即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别创新疑雨体,风行一时;推崇性灵说,显示了袁枚在清末民初东南诗坛巨大的影响力。通过《消闲报》的征题、和韵,这为陈栩奠定了广阔的人脉基础。在1906年,他顺势创办《著作林》,以选本、别集和诗话的形式存人存诗;同时组织文社,评点课作,网罗南、北骚坛健将,从而成为东南文坛的领袖人物。总体来看,这批文人群体,喜以文字为戏,理论建树不大,但曾存在于历史之中,而随着报刊文献的挖掘,表明他们是近代诗歌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V1] | 2024-09-16 21:13:42 | PSSXiv:202409.01017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3.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4.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5.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