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构成”与“回家城”两个维度受到解构冲击,导致其理论创新滞后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需要。围绕该现状,以13世纪政治家赛典赤将行省制度运用于云南,将云南首次成功转型为历史中国的边疆“省城”为例,论证边疆视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由此回应“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是指站位于我国边疆空间,深入挖掘各民族在该地区的“三交”史实,从历史—空间视角阐释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是中国各民族通过互动与并存所形成的。以“大历史观”和中原地区为主流的视角不能全面地分析、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回应并解决民族工作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进路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相适应,彰显去西方中心化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构建。
[V1] | 2024-09-18 10:40:11 | PSSXiv:202409.01050V1 | 下载全文 |
1.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考察 | 2025-04-24 |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 | 2025-04-24 |
3. 用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5-04-22 |
4. 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支撑、实现困境、实施路径 | 2025-04-22 |
5.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 | 2025-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