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孙吴临湘侯国的“丘”应由自然聚落发展而来,其族居形态或“聚族丘居”,或“多姓均势杂居”。聚族丘居反映了孙吴时期基层宗族滋育的事实。不过,孙吴延续了秦汉以来的经常性做法,即利用乡里编制对丘民进行分割与整合,以期离散地方豪族。不过,随着“里”的地域意义日益虚化,逐渐成为纯粹的户口编制单位,乡里制在离散自然聚落族姓方面的功能可能已经退化,孙吴临湘侯国乡里“多姓均势杂居”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族居形态,事实上一些丘是聚族而居。
[V1] | 2024-09-23 21:33:53 | PSSXiv:202409.01565V1 | 下载全文 |
1.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耀庭+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研究的冷战视角:现状、意义及反思 | 2025-04-25 |
2. 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会计制度研究(1938一1948) | 2025-04-22 |
3. 略论民国时期会计师服务收费思想与实践 | 2025-04-22 |
4. 近代华资银行信息能力建设考略(1919一1937) | 2025-04-22 |
5. 理想与现实:近代中国在东北地区自有路港系统的竞争力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