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后非遗时代,经历了“遗产化”进程的传统村落民俗资源,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文章主要从“传统民俗”与“公共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作为代表性民俗类非遗的扬州吴桥社火,在村落日常生活领域动员地方政府、学界和商家等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问题。研究发现,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乡村中留存的仪式内容往往被简化,但是其内嵌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意义却在代际记忆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彰显乡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同时,民俗类非遗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利用机制,能够进一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V1] | 2024-11-01 09:43:05 | PSSXiv:202411.00218V1 | 下载全文 |
1. 场域理论下监狱“科室”民警和“监区”民警的职场冲突与调适 | 2025-04-24 |
2. 低生育率背景下培育我国新型婚育文化路径研究一一以黑龙江省为例 | 2025-04-24 |
3. “饭圈”乱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 2025-04-24 |
4. 中国2000-2020年出生性别比变动规律及其政策启示 | 2025-04-24 |
5. 乡村文化何以振兴? ——以“双轨”治理为视角 | 2025-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