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是大多数社会互动的基石, 也是人机互动与社交机器人设计的重要指标。 人类与机器人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将思想、 信念和情感彼此归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新的热点。 心灵感知维度理论将人类互动对象的心灵归因区分为自主性能力维度和经验能力维度, 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自主性能力维度出发将心灵归属于机器人, 而忽视如何从经验能力维度实现机器人的心灵归因。 对此, 发展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活力形态概念及其一系列神经科学证据有助于研究者重新理解上述问题。 赋予人工智能以活力, 将有助于发现那些可能引起人类将心灵归属于机器人的经验特征, 从而丰富 “与人相似”的社交机器人的个性化研发。
[V1] | 2024-12-17 15:23:27 | PSSXiv:202412.00943V1 | 下载全文 |
1. 信息哲学研究的四条进路 | 2025-04-24 |
2.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3. 绝对自然与适度生存 | 2025-04-22 |
4. 如何理解现代个体的人权——再思哈贝马斯的双重批判与主体间性重构 | 2025-04-22 |
5. “无用共通体”:南希对共同体的“政治式回撤”及其理论效应 | 2025-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