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42–1843年间,孔德与密尔就性别平等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孔德援引当时的主流生物学成果,认为女性的身体和思维都较男性更“幼稚”;且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科学与历史相互印证,女性服从男性乃是一种“自然法则”。然而,在密尔看来,彼时生物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足以说明两性之间存在先天的自然等级,女性相较于男性的劣势更多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尽管孔德和密尔都诉诸非个体性的科学以求共识,但他们各自立场的形成却更多的是个体经历的结果:一场不幸的婚姻让孔德从女性主义者转变为性别等级制的拥趸;而密尔则因与另一名女性主义者哈丽雅特·泰勒相恋而始终坚持主张性别平等。在这场争论中,科学的边界实际上早已为科学人的个体性所划定。
[V1] | 2025-01-10 15:20:54 | PSSXiv:202501.01298V1 | 下载全文 |
1. 项目学习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2025-04-26 |
2. 保存原生性数字文化遗产:电子游戏研究中计算方法的应用及挑战 | 2025-04-14 |
3.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2025-04-21 |
4. 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现实困境、内在逻辑及优化路径_何宗元 | 2025-04-07 |
5.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风险挑战、逻辑机理与治理路径 | 2025-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