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孔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人无不恶之者。言当消绝之。”《孟子·万章下》引作:“《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赵岐注:“‘越’、‘于’皆‘于’也。杀于人,取于货,闵然不知畏死者。‘譈’,杀也。凡民无不得杀之者也。”可见“暋”汉代作“闵”,应即楚文字常见的读为“文”的从民声之“?/?”字,通《说文》训为“强也”的“敃”。而北大汉简《老子》:“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杀懼(惧)之也?”其语即借鉴《尚书》,而同于赵岐注的“譈”。“憝/譈”即甲骨、金文及《逸周书·世俘》等中表示攻伐的“敦”字,与断音义同源,故可训为杀。
[V1] | 2025-01-15 23:01:18 | PSSXiv:202501.01540V1 | 下载全文 |
1. “红色文学”维吾尔文翻译与出版机制的三重赠变与共同体形塑研究(1949-2000) | 2025-04-25 |
2.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3.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4.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
5. 关于老舍生活中三个重要事点的考释与讨论——新世纪二十年老舍研究动向考察之一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