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汉学》
摘要:公元七、八世纪之交,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首次集中出现的一批由流贬朝臣创作的诗歌。在一个行动受到宵禁、关卡以及车辆技术限制的时代,借由特别批准使用的驿站马匹而完成的流贬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地成了见识帝国边远之地的至为快捷而且获得官方首肯的方式。通过高度发达的驿站系统而流布的诗歌文本,位于北方的帝国中心与其遥远边疆之间的联结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本文提出,这种诗歌以向心主义(centripetalism)为特征,而且构成了一种请愿文体(petitionary genre),提供了一种新的想象帝国的方式,也就是说,将帝国视为一个整体,对之作出全方位的构想。本文还提出,如果我们将“宫廷”定义为一个充满动态的权力关系场域,那么这些写于贬谪期间的诗歌就确乎也是“宫廷诗”,事实上“宫廷诗”的定义必须加以扩展,以反映“宫廷”一词本身的宽泛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傅斯年曾经提出中国人研究的中国学是“汉学”,而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做的中国学是“虏学”,而“汉学”与“虏学”是中国学的两个不可分割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傅斯年提出西方的Sinology其实与我们理解的“汉学”并不是同一件东西,它与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国学”更加贴近。回顾西方Sinology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Sinology形成时期所面对的是大清统治下的中国,所以,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专注于研究汉语文文献和古代历史文化的汉学,而是研究清代中国汉、满、蒙、藏等多种语文及其古代历史文化的“中国学”。通过对法国和德国早期汉学发展史的回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欧洲早期的Sinology不是狭义的“汉学”,而是“汉学”和“虏学”的结合,它是涉及中国多民族语文和古典文明研究的“中国学”。傅斯年倡导的“历史语言研究”即是对中国古代多民族语文和历史文化的历史的和语文学的研究,是近现代中西方之“中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核心。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Sinology形成一个学科,并逐渐发展,但其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对汉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早期的“Sinology”不仅包括汉语文学,还涉及蒙古语、满语、藏语等与彼时欧洲共时的清代中国的多语言文化。因此,将Sinology等同于“汉学”,这种理解是对其内涵的简化与误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语文学和东方学的兴起,Sinology作为西方东方学的一支而兴起,它是对清代中国多民族语言、文献、文化的研究。尽管在当代人文学科的分化中,Sinology逐渐失去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但在中国,Sinology却经历了一次重生,近40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中国学者在引l人西方汉学成果时,常常忽视了Sinology与现代的“中国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异,我们今天对西方汉学的理解缺乏对其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摘要】不管是西方的汉学和中国研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国学和当代中国研究,都有将中国的古典文明研究和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研究割裂开来的倾向,二者常常互不关联、互不兼容,这不是当下中国研究理想的学术状态。新时代的中国研究呼唤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必须在传统汉学、国学和作为“区域研究”的中国研究之间找到一条可以整合和圆融这三者的新的学术道路。而当下我们倡导和建构的世界中国学则是一条整合、圆融传统汉学、国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新概念、新路径,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的古代文明,而且也包括中国的当代文明,要借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总结,来解读中国当代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巨大成就。世界中国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它必须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向前推进,同时也要为推动当下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积极的贡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分类: 世界汉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摘要】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从明末清初到21世纪的今天,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学术积淀越来越深厚。传统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二战后汉学中心转移,研究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侧重于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新领域。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折射和代表了人们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理解的不断深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近代以降,社会巨变,为了解决古今问题、中西问题和学术转型之需要,产生了多种学术流派。湖湘学派与公羊学派之间及其内部因为观念和旨趣的不同而出现的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桐城派在近代借湘乡派崛起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后在民国时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文选派”“章门学派”等的冲击而逐渐式微。傅斯年创办史语所,以兰克史学重“语言学”和“档案”的路数来改造当时学术界的研究路向,深受欧洲史学的影响。傅斯年的史料观和治学方法成为史语所研究的范式,傅氏个人霸道的秉性和不徇私情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史语所的风格。民国时期,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围绕经学存废进行论战,南北学派的论争在多个学术领域展开,但学派纷争影响了学术发展,呼吁南北学派的合作与团结成为时代的呼声。近代学人日记以记载的连续性和洞察隐微的笔触,按照当时情境将零散的片段叙述以历史剪影的形式保存下来,为我们还原和解读近代学术流派的旨趣与纷争提供了相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影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技术分析在古典文论研究中,是与其研究范围和领域、观念和方法以及其学科位置关联紧密的系统问题。五四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并未在后五四时期的古典文论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道”与“势”的优势更能尊重古典文论研究对象的前现代特性,也能在对学科分化有所反思的潮流之下,提供别样的参照,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术”的边缘化,降低了古典文论研究的学术含量,并导致其无法有效而彻底地回应内部的问题,也难以为周边学科提供知识与方法等层面的有效支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作词法》乃现代词学宗师夏承焘应世界书局约稿而撰的词学入门书,初版于1937年4月,颇受唐圭璋等人好评。作者本人也很看重,先亲自改为《填词四说》,后又和门人吴熊和合作,改为《怎样读唐宋词》和《读词常识》。这些著作在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差异,皆有整理单行之必要。《作词法》由《词例》修订而成,分“选调”“辨声”“用韵”“属辞”四章指点填词的知识与技艺,乃夏承焘撰著的“中转站”,折射了其方面颇多、堂房甚大的词学体系。这启示学界重审长期以来被遮蔽的现代词学的“学词”之维:“学词”不仅是现代词学主流的“体制内派”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一种思维或“问题意识”,塑造了该派词学的格局样貌。今天,对现代词学的继承,应走出仅接“体制外派”一脉文学史、文艺学研究的误区,续“体制内派”宗师的多元理路,重建“学词”之维,这样才能阐发“词”这一中国特有文体的本体特质,还原其生发的鲜活语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晚清蒙古族诗人延清的汉文创作成就突出,其中反映庚子事变的《庚子都门纪事诗》及表现漠北生活的《奉使车臣汗记程诗》具有代表性。内容题材方面,延清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诗史的特点。艺术表达方面,延清诗歌叙事性增强,传承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风,融入蒙古族诗歌直抒情感的表达方式,形成悲债排侧的艺术风格。形式表现方面,延清通过用杜甫诗韵、将杜甫诗句扩展成章、使用集句诗等方式表现出对杜甫诗的追随与模仿。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元代著名文体学家,陈绎曾在“文本于经”说、文体原出于典籍论及文体四分法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文体起源论,拓展了文体起源论的范围,明确认为文体源头不仅仅只有儒家经典,还应包括所有的古代典籍。与此同时,崇尚质实与“天理”以及“立志高,入门正”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其形成理论的主要动因。而陈绎曾文体起源论的基本内涵,不仅在于其系统地梳理了“叙事”“议论”“辞令”“诗赋”四类文体的源流正变,还在于提出了它们分类的标准,同时也在于其在叙事类文体中另析出“叙事”“记事”两小类,并阐述了两者的差异。总之,陈绎曾的文体起源论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传统的突破,更有与时代相并行的创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向。民俗符号化再现媒介从由语言系统规训的网络文学这一需要深读的“记谱媒介”转换为IP衍生中更符合当今图像化追求的“感官性媒介”;民俗话语主体发生变动,网络文学作者群作为民俗符号表达的话语主体在文学范围外让位于商业精英群,民俗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民俗符号是文化空间中具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其经由审美从网络文学“准不可能世界”化入实在世界的“日常生活”,使民众达到“超脱庸常”的境界。“现代学”层面的民俗符号在将来会激活更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而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新尺度和新形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甲骨文词典传统编纂体例存在受众群体有限、蕴含殷商社会文化成分较少、不利于展开专题研究等问题,再结合主题分类词典从古至今的发展应用情况,不难发现甲骨文领域中仅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是按主题分类编排的,但其分类标准并不纯粹。因此,急需编纂一部词汇学意义上的、按主题分类编排的甲骨文词典。新时代的甲骨文词典的编纂,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从编纂体例、编纂方法、成果产出、数据库建设等四个方面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采用人机协同的方法深度解析甲骨刻辞;应注重多成果产出,在编纂词典的同时,系联出主题分类词表、类纂和同义词词典;建立智能图文检索数据库,解决现有数据库不支持图片检索的难题,实现语言学、计算机技术和甲骨文研究的跨学科高度融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通过对海南闽语进行历时与共时的考察,并与其他地区的闽语等汉语方言及周边民族语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海南闽语的句法类型特点。研究发现,海南闽语与福建、台湾、广东潮汕、广东雷州等地区的闽语在句法特征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且海南闽语具有不少与周边壮侗语相似的句法特征,是一种典型的SVO型语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本文将变调构词的研究成果与方言材料结合起来,考证大个方言词的来源。湘南土话和桂北平话一些方言中义为“作为食品的肉”的词的本字是去声的“炙”,不少方言中用在祭祀场合的与“样”同音的语素是去声的“养”,山西新终、万荣和洪洞当“凿”讲的语素的本字是平声的“治”,苏州、无锡等地当“剩”讲的词的本字是直亮切的“长”,般船的“般”和山西、陕北、河南北部等地当“麻刀”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黏”,东南方言当“麻丝”讲的语素来自去声的“绩”。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15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孔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人无不恶之者。言当消绝之。”《孟子·万章下》引作:“《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赵岐注:“‘越’、‘于’皆‘于’也。杀于人,取于货,闵然不知畏死者。‘譈’,杀也。凡民无不得杀之者也。”可见“暋”汉代作“闵”,应即楚文字常见的读为“文”的从民声之“?/?”字,通《说文》训为“强也”的“敃”。而北大汉简《老子》:“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杀懼(惧)之也?”其语即借鉴《尚书》,而同于赵岐注的“譈”。“憝/譈”即甲骨、金文及《逸周书·世俘》等中表示攻伐的“敦”字,与断音义同源,故可训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