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通过景观化自我的塑造、观众的选择与隔离等完成自我呈现,实现媒介时代的印象管理,建构起躯体缺位的数字自我,进而产生虚拟自我的认同即镜像自我。情绪价值的满足是大学生建构虚拟自我认同的内在动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则为虚拟交往中情绪价值的满足提供了可能。但虚拟自我内含着自我认同的危机,表现为个体自我的迷失、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自我价值选择的肤浅化。对此,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内核与价值引领,为自我认同的理性建构提供精神滋养;同时,还需引导大学生践行数字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强化与现实生活的连接,为自我认同的理性建构铸牢现实基础。
[V1] | 2025-02-17 11:17:26 | PSSXiv:202502.00751V1 | 下载全文 |
1. 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空间向度 | 2025-04-26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 2025-04-26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升华 | 2025-04-26 |
4. 历史认知视域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路径研究 | 2025-04-26 |
5. 高校数字思政空间的建构逻辑、运行机理与强化策略 | 2025-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