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燮在《原诗》中针对创作主客体分别提出“才、胆、识、力”说与“理、事、情”说,是对前人妙理的再铸与凝结。在这些理论之上,叶燮还运用了一个综合性、统摄性的概念,那就是“气”。统筹“理”“事”“情”三者的在物之“气”,既标示生命力与造物力,也彰显着叶燮相续相禅、因时递变的诗史观;而在我之“气”是“才、胆、识、力”的综合,“气足”是四者兼备且臻于高境的结果;在李杜评骘问题上,叶燮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场域对李杜二人进行论衡,认为历代诗人推崇杜甫是因为其有“胸襟”,而千百年来李白与杜甫齐名的关键在于李白以“气”得之,虽未见轩轾,但为诗坛上关乎李杜优劣的话题提供了一种客观中肯、理性辨证的思考理路。
[V1] | 2025-03-05 09:29:13 | PSSXiv:202503.00230V1 | 下载全文 |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 2025-04-25 |
2. 林森海洋文学创作的诗学反思 | 2025-04-25 |
3. 民国新文学史家笔下的桐城古文 | 2025-04-25 |
4. 小说著译互动与现代小说发生——试论小说家译者的主导性 | 2025-04-25 |
5. 艺术与审美的离合及本体重构 ——兼论艺术泛化时代的定义可能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