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羌族的“毪”“毪衫”传入中原后,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汉族的接纳与认同。从依据颜色和方言音译为“青顿”,到与汉族传统服饰“褐”同音的“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褐”与“毼”的混用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文字隔阖,成为羌汉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广泛融入各民族生活并促成新名称“毪”的出现。毪衫形制与材质的变化记录着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服饰背后蕴藏的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审美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V1] | 2025-03-13 14:40:35 | PSSXiv:202503.00984V1 | 下载全文 |
1.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考察 | 2025-04-24 |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 | 2025-04-24 |
3. 用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5-04-22 |
4. 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支撑、实现困境、实施路径 | 2025-04-22 |
5.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渊源、价值指向与实践进路 | 2025-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