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中叶以后,识字教学体系发展出多元结构,在科举启蒙教育之外,生产流传着一种专为登账记簿服务的记账杂字。这类读物通过拣选簿记的常用字,由字词类聚或韵文汇编,既用作集中识字的读本,也可当工具字典查用。记账杂字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登簿记账的难度,为重新认识传统民众的读写能力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证据。基于记账杂字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必要在明清以来的日常生活中定位识字率基准,认识到记账能力在乡民生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由此,立足不同类型的民间文献的读写实践,理解识字的多重意义与功用,进而开启对传统中国民众识字率的微观研究。
[V1] | 2025-04-08 09:04:39 | PSSXiv:202504.00932V1 | 下载全文 |
1. 历代诗歌概述 | 2025-05-20 |
2. 主体内面的外化与狂人的内心叙事——《狂人日记》细读 | 2025-05-20 |
3. 《故事新编》:“悬想”它是一种元叙事 | 2025-05-20 |
4. 散文尽可虚构——兼与王彬彬教授商榷 | 2025-05-20 |
5. 清初古文“醇雅而肆”的风格塑成——以计东文章观及其古文书写为中心 | 2025-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