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律阐释蕴含着“语境一功能一对话”的“三重话语结构”和理解的“双重对话结构”。阐释法哲学聚焦的法律价值阐释,旨在通过一般性地把握法律行动的文化蕴含而阐释一个社会的法律价值观,可视为一种类文本的阐释活动。阐释法哲学与法律阐释共享着同样的“三重话语结构”和理解的“双重对话结构”,其“三重话语结构”分别对应着历史脉络阐释、建构性阐释和公共阐释等三种不同的阐释方法。与之相适应,阐释法哲学具有三种话语功能:面对历史的“阐释一反思”功能、面对实践的“阐释一范导”功能和面对西方理论的“对话一抗辩”功能。采用建构性阐释和公共阐释取径,可把党内法规定性为调整共产党人行为模式的一套“伦理法规范”,进而把它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理解为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的复合法治格局。
[V1] | 2025-04-11 17:08:59 | PSSXiv:202504.01525V1 | 下载全文 |
1. 网络暴力中集体非理性风险责任的归结及责任主体 | 2025-05-19 |
2. 平台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因应:瓶颈、机理与进路 | 2025-05-19 |
3. 新时代地方立法“有特色”原则的再思考——从优化资源配置视角出发 | 2025-05-19 |
4. 论监察赔偿范围的完善 | 2025-05-19 |
5.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形成的元理论化类型阐释 | 2025-0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