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正在向更大口径的食物安全概念扩展,但当前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203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预测,可发现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并以此来指导农业发展和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大食物观以跳出传统的“向耕地要食物”的观点、拓宽食物来源为最主要内涵,是顺应由粮食安全概念向食物安全概念扩展的重要理论创新。以大食物观推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设,需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政策保障,推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中共中央提出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针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究竞如何起步以及不同地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尚待厘清这一现实需要,通过总结全国五个地区的城乡要素配置、产业互动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三大领域值得推广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县域内城乡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发展仍面临着人口持续流出、人力资源稀缺,财政基础薄弱、有效投入不足,土地改革滞后、要素流动受阻等问题。为此,应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人才要素下乡,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吸引资本要素投入以及健全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明确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等目标相辅相成,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手段与前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对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理论的辩证思考与总结可知,现代化大产业切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关于现代农业的方向判断,又充分吸收了恰亚诺夫的小农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分析比较中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情况可知,当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弱势和短板,要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进一步落实“大农业”、实施“大科技”、贯彻“大开放”、践行“大融合”。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系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为全面振兴乡村输送政治与业务“双过硬”人才的重要抓手。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续红色基因,以问题导向为核心、以体系构建为重点、以分类施策为原则、以教学创新为驱动,对农经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政治与业务“双过硬”乡村振兴专业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人大道路”,为完善农经学科课程思政体系建构提供了经验借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大食物观研究粮食产业韧性问题,利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现状、区域差异、空间关联及影响因素,全面分析粮食产业链韧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展现状方面,粮食产业链韧性整体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业链韧性高于整体水平;区域差异方面,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增大后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区域内差异贡献率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空间关联方面,省域间粮食产业链韧性存在复杂的空间关联,山东、河南和湖南等农业大省与其他省份的联系较为密切,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影响因素方面,数字经济、创新投入、物流状况和供应链发展对粮食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存在重要作用,并且呈现边际贡献逐渐增大的趋势,农业机械的不合理投入对粮食行业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和联合是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途径。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以四川JN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探讨小农户通过联盟实现价值共创的机制。研究发现:小农户通过联盟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共创;实现价值共创的过程主要经历资源结构化、资源能力转化、杠杆利用三个阶段的资源编排,盘活小农户的资源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农户自身特性等情况下,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和联合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农业服务业化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什么因素推动着这一转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运用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口变化下的农业劳动相对价格视角分析了中国农业服务业化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引起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上涨,由此引致一系列替代劳动的要素、技术及其组合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出现,最终促进中国农业服务业化发展。同时,劳动相对价格对农业服务业化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小规模家庭经营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和中国特色的农业区域、产业差异是中国农业服务业化及其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结论能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农村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农民创业行为日渐活跃。基于安徽泾县和宁国市多个案例,采用差别复制与逐项复制的方法,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将资源拼凑作为中介变量,建立并探寻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资源拼凑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从创业者自身来看,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确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并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企业发展来看,创业者会更多地采取多重措施推动企业成长,实现企业绩效和创业绩效的提升。从多案例对比来看,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者,能采取多重举措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且效果显著;创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创业者,虽然采取了若干措施,但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仅能维持企业现有的规模或企业绩效提升缓慢。由此,建议采取培训、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积极为农民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梳理了陕南S县易地搬迁的政策变迁历程,从目标、对象、手段和效果四个维度,以旧宅腾退、社区重建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分别回答易地移民政策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从S县扶贫实践来看,易地移民搬迁增加了搬迁人群的家庭财产的总额,但不利于贫困农户管理社区自然资源,从宅基地腾退、社区重建和市场培育角度看,易地搬迁难以实现政策目标。城镇集中搬迁模式需要从健康、卫生和教育人手,大幅度改进贫困户人力资本,需要重视社区的重建以重构基层治理体系,市场环境的净化,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方可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日益成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基于山东临沂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截尾回归模型,对农户主观外包意愿和客观外包程度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农户采纳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主客观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供给需求矛盾和农户土地禀赋差异。当小农户不能客观认知或者市场不能满足其服务需求,主客观差异就会增大。因此政府应当促进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正确认知,同时推动各类型服务主体发展,从而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的广度,促进社会化服务市场供求平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积分制是近年来乡村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新型治理手段。数字化积分制是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发展大背景下积分制运用的最新形式。本文认为,积分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规范的干预,亦即治理主体可以通过调动社会规范和道德,借助居民决策中对内在价值动机的重视,促进居民选择具有正外部性的亲社会行为。设计得当的积分制,可以通过正外部性行为的增益,实现村庄治理效能的提升,助力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形成。本文通过梳理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下决策和激励理论的新进展,构建一个积分制激励模型,对积分制及积分制实践中数字技术应用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同时,借助地方数字化积分制的经验案例,展示了理论机制在现实中可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挑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其核心在于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向四个维度进行阐释分析: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二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四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将农业现代化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顶层设计角度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问题作出回应。认真理解与贯彻习近平“三农”工作论述,有助于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对于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脉搏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讨论了农业社区中农产品微观交易秩序构建、维持及其背后的社会机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村庄中的农产品交易主体、逻辑与秩序都发生了变迁。在这一背景下,某些收购商将收购行为内嵌于村庄社会,使地方农产品收购买卖双方围绕价格的零和博弈转化为共同体内部基于协商的互惠合作。本研究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嵌入式收购。嵌入式收购规避了传统收购方式与分散小农交易时面临的交易成本高、监管困难、风险大等问题,提高了基层农产品的交易效率。这一结构在向市场低成本提供本地农产品的同时,增进了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明晰这一结构背后的底层逻辑,将进一步加深对转型期农业社区的理解。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有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传统,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立,继承发扬了天下观传统,形成了食学天下观。刘广伟先生以中国人胸怀天下的视角去认识、分析人类的食事问题,以东西相融的方式提出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食学研究食事,食事需要食学。通过食学研究,促成食事整全治理,可以为全球食事问题的解决,开辟出一条新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17
摘要: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传统农业转型的逻辑关联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命题。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高素质农业劳动者、高效能农业劳动资料、高价值农业劳动对象及其要素优化组合的质变,质变过程依次通过要素精准识别、要素嵌入聚合、要素差序运作三种要素整合方式实现,本质上与传统农业转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具有逻辑一致性。为牢牢把握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转型的价值意蕴,亟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技术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质人才培育模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产业链安全问题。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的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ICT产业生产率断链脱钩负向冲击的宏观传导效应,并在ICT产业为互补品的前提下分析了针对ICT产业的外生生产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一阶技术效应和二阶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与一阶效应相比,ICT产业受到的负向生产率冲击的宏观影响被放大,而正向生产率冲击的影响被削弱。此外,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ICT产业的替代弹性,并对ICT产业生产率冲击的宏观传导效应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针对ICT产业10%的生产率冲击会带来2.08%的一阶技术效应,且由于ICT产业在生产网络中位于关键位置、替代弹性小于1,生产率冲击产生了非对称的二阶结构效应,导致10%的负向生产率冲击造成的宏观影响被放大至2.14%,正向生产率冲击造成的宏观影响被减少至2.02%。进一步研究发现,为了抵消美国制裁的负面冲击,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补贴,且补贴ICT产业的作用最大,补贴ICT产业的上游产业的作用次之。中国应重视ICT产业链安全并加强产业数字化建设,以提升宏观经济稳定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05年8月一2022年12月的中国月度实际有效汇率(REER),使用格点拔靴(Grid Bootstrap,GB)中值无偏估计和因子模型,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考察汇率持续性。研究发现:第一,以半衰期衡量的中国REER持续性约为3.75年。第二,不同行业的REER持续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石油、化工和非金属三个行业半衰期在1年以下;金属、造纸、运输设备和食品等四个行业半衰期在1~3年期间;纺织、木材、橡胶、一般机械、电气机械和光学仪器六个行业半衰期近似无穷大;中国REER持续性主要由纺织等半衰期异常的行业主导。第三,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业汇率行为同时受代表持续性高低的公共因子和反映自身特性的特定因子主导。纺织和机电设备等缺乏产品竞争力和较依赖出口贸易的行业容易发生看市定价行为,此类行业的半衰期远高于化工和金属等有一定市场势力而不易发生看市定价行为的行业。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建议:第一,长期应突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稳健性;第二,应突出政策结构性,对高持续性行业给予额外关注或适当政策倾斜;第三,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出口产品兼具价格和质量优势。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针对中国小农户前景,学界展开了“去小农化”和“再小农化”的争论。本文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构建包括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大功能的四生农业分析框架,结合对巴西农业的田野调研,归纳小农户的三种可能前景:一是“去小农化”,大规模农场日益肢解小农户,使其沦为雇工;二是“无地小农”,无地农民为争取生存而开展的农业生产和建立的农场,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容易由弱者的武器,转化为暴力抗争;三是“生态小农”,在生态农场中,小农户自觉发挥其主体性,实现农业多功能性,走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巴西调研提供的国际比较视野,让我们警惕“去小农化”,忧虑“无地小农”,展望“生态小农”。本文提出,发展四生农业,是小农户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