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演化经济地理学面对区域中更加激进、非关联性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有待深入,呼吁引入可持续性转型理论框架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文章梳理并述评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研究进展并展望研究议题。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探索致力于整合多层次视角、技术创新系统和多尺度空间、地方嵌入等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关注:①多层次视角、多尺度空间下多元作用者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②界定空间范围内技术创新系统推动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研究。研究认为,可持续性转型视角下区域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成为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致力于强化多层次视角和技术创新系统的空间、地方和尺度性。但是,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转型的概念内涵、新兴产业的类型以及区域案例的范围有待进一步丰富,可持续性转型与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建议未来研究关注:①面向更广泛类型区域中更加多样化门类新兴产业的形成以优化转型地理理论框架;②“结构—能动性”互动下区域新兴产业形成的理论体系整合;③将可持续性转型更广泛地融入经济地理学不同流派理论;④运用可持续性转型视角服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应用转化和政策启示。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7-05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序推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是保障我国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根据流动人口的期望居留时长将居留意愿划分为短期居留、长期居留、永久居留三种类型,分析流动人口的流动与居留特征,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与作用差异。研究发现:①东莞、惠州等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其流动人口以短期居留意愿为主,而生活成本低或能提供综合服务的城市更能吸引流动人口长时间居留。②虽然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临近地区,但来自较远地区的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更强;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整体倾向于长期或永久居留,并在流入城市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邻近性。③特征为女性、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在婚、流入时间长、因非工作原因流入、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倾向于在流入地长期或永久居留,反之则倾向于短期居留;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程度较高的社会融入更能促进跨省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④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流动原因等因素在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的影响效果上存在差异。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文章从知识生产的嵌人性视角出发,通过融合“蜂鸣-管道”模型和强弱关系理论,分析国际学者在全球、国家和地方等多尺度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结构及其特征,并揭示不同类型的合作网络嵌入性对知识生产的具体影响。同时结合定性分析,通过与国际学者的深度访谈,探讨其合作网络嵌人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结果发现:1)在本土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呈现“弱关系(广泛)的国内管道+强关系(稳定)的地方蜂鸣”的主要特征,该模式对知识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在国际网络的嵌入性方面,国际学者倾向于建立强关系(稳定)的国际管道,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文化与制度环境上难以深度嵌入地方,从而转向维持国际合作网络。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在碳中和目标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优化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分析国土空间碳中和概念内涵和研究进展基础上,构建了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框架,剖析了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目标的逻辑关系,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国土空间碳中和行动涉及所有自然资源的利用管理,在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重在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约束和优化。当前国土空间碳排放远远高于碳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②国土空间优化通过保障各类空间规模合理、结构有序、集约高效,进而优化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运行状态,与碳中和目标联系紧密,并被赋予了相应的减排增汇任务。③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国家宏观战略下,国土空间的规模、结构和强度优化可以实现碳排碳汇的总量、布局、效率控制,既满足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具有显著的减排增汇效应。④在明晰国土空间优化减排增汇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低碳国土空间规划行动途径、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优化的调控机制,搭建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研究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了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9
摘要:珠三角与香港跨境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聚焦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使用香港科技创新功能及要素的特征,集成客观视角下企业社会经济属性和主观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动机以揭示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香港对珠三角高科技企业的科创功能供给主要体现在“一国两制”框架制度优势的市场拓展、国际化运营和企业融资,投资创业退居相对次要位置,科创要素的供需关联性由强到弱分别是生产性服务、劳动力和科技;② 港资、较大规模和创立年限更久的珠三角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使用香港科创要素,内资、中小规模和新创企业对香港科创要素的需求呈减弱态势;③ 香港劳动力、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供给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国际接轨和国际视野,劣势在于高成本、粤港相互了解有待深化和合作机制不够健全;④ 宏观层面全球和国家新经济格局下香港的功能转型、中观层面“一国两制三关”跨境区域特性、微观层面企业异质性之间的多层级互动影响珠三角高科技企业与香港科技创新赋能的关联特征。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在中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转型期,公务员队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历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优化对于提升政府效能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基于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的招录数据,使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的梯次迁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被录取应届生的迁移模式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非同级迁移的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一线城市为主;同级迁移目的地以四线、三线、二线城市为主。2)个人属性(包括性别、毕业学校等级和来源城市等级)中,除四、五线城市高校应届生外,其他属性应届生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3)岗位条件(即单位等级)和岗位要求(包括学历和基层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中,各组别被录取者均以逆向梯次迁移为主。4)个人属性、岗位条件和岗位要求共同影响被录取者迁移模式的选择,其中个人属性和岗位要求影响相对显著。5)公务员考试被录取应届生迁移模式选择机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互动,有客观与主观的权衡。这一编制类就业模式相较于其他非编制类就业有更强的逆向梯次迁移可能性,其原因可能是岗位设置、竞争强度以及主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基于COVID-19疫情爆发时期(2020年)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2021年)2个阶段春运出行期与返程期的城际人口流动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刻画疫情影响下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变化,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识别了影响人口流动网络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疫情爆发时期春运人口流动网络规模骤减,相邻城市间短距离人口流动联系取代中长距离的人口流动,表现出“小世界”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口流动网络规模与流动距离回升。②春运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受疫情影响产生了一定变化,但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各地省会城市集聚的根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人口流动网络社团划分在疫情不同阶段总体保持稳定。③疫情病例、各城市间空间距离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负向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力虽有弱化趋势,但依旧十分显著;城市常住人口、旅游服务、高等教育、交通发展及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正向影响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