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论“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注入了“边缘活力”。史诗在未来的文学转化中要采用“把史诗作为方法”的创作理念,增强史诗的融媒介转化,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民间文化活力。

  • 依恋关系、“承诺剧本”与“基本焦虑”——萧红童年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萧红人格的无意识模塑阶段和命运驱力的形成阶段是叠合的,萧红的命运与诗心之间是互文的。借助心理学的视角、方法与路径,切入萧红的童年依恋状况和童年故事叙述,发现萧红不仅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等关乎命运轨迹方向的深层问题,并起到了建构自我同一性的意图。从依恋的失散到“承诺剧本”的生成,显示为依恋关系对萧红童年人格的模塑,缺陷动机对其人生的驱动,而“基本焦虑”的形成,则昭示着萧红命运逻辑的现实驱力和精神驱力的形成。

  • 论“马可·波罗文本”对中国经验的艺术表征和审美拨用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马可·波罗是最早同时走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方商人,且留下了翔实的文本记录一一《马可·波罗行纪》,大量涉及和记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可·波罗最重要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到过”东方,而在于他用文本记述了一个“东方世界”,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的想象和向往。700多年来,中西方文化不断演绎马可·波罗事件和文本,不同文本相互组合、镶嵌和生发,形成“想象中国”和表述中国经验的“套式”:黄金草原叙事、落后国家叙事与危险国度叙事。通过对中国经验的艺术表征和审美拨用而形成的“马可·波罗式”的表述中国的独特话语模式,成为文明互鉴、人文化成和丝路审美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理论回望和文化反思的焦点之一。

  •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及其文化学意义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元素,以《三言二拍》为例,其中的梦元素叙写现象就较为突出。从本土文化的视角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叙事现象,可称之为梦象叙事。梦象叙事在小说文本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学意义,它既是不同于西方的小说预叙手段,也是小说篇章结构的建构手段,是作为小说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这种叙事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射,因而梦象叙事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学意义,“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论成为促发梦象叙事的哲学基础,同时以民俗心态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孕育梦象叙事的生活文化土壤。对梦象叙事还可从叙事文化学的角度作纵向的深入研究,这对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性的发掘和本土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数字化文学批评的“话体”特质及其反思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8-31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话体”特质指支撑诗话、词话、文话等话体批评不断发展裂变的文体特性,它以开放性为核心表征,主要经由文本结构和批评内容两个层面得以显现。在数字化文学批评中,“话体”特质得到了拓展:首先,批评主体的群属身份进一步多元化,话体批评作者多为士人群体,他们通过辑录前人言论阐扬自己的批评观念,使得批评文本带有“多重主体性”,而数字化批评作者群已扩大至普通网民,同一文本空间往往并置着多重声音,因而带有“共生主体性”;其次,话体批评中潜在的“对话”意识在数字化批评中衍化成了一种切实影响文学批评整体风貌的重要因素;最后,数字化批评中,批评话语的碎片化、文学性特征较之话体批评更为突出,且可以不断实现话语增殖。话体批评所张扬的“话体”特质,启发人们立足数字化文学批评的现实语境,探索碎片化批评话语的价值,反思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变革。

  • 黄老道家、齐法家与《管子》学派( 齐法家笔谈之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1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在表面的异同之下,需要通过基于哲学概念的文本分析才能挖掘经典的思想关联。通过初步考察发现,《管子》不是综合的,而是驳杂的,但“《管子》四篇”是相对内在一致。后者处于儒道法之间,也是内圣外王之学的最早的正面表达之一。以三晋法家为参照进行齐法家研究,有利于把握法家的整体特征,也能凸显齐法家的个性和独特价值,亦利于辨明齐法家和儒家、道家、阴阳家的关系,甚至可以帮助确定齐法家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揭示齐法家和三晋法家的异同,需以细致的文本对照解读为根据,避免简单地对二者作截然二分的判断。从经济角度考量《管子》的学派归属,其法家属性显然。作为齐法家之代表,《管子》与三晋法家之《韩非子》均包含丰富的术论思想,对其进行比较,既可见它们同为法家的共性,也可揭示先秦法家思想的多样性。这对客观认识和评价法家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