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文化软实力》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忧乐圆融”、张世英的“万物一体”等学说之间存在一个相通点,即都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带有主体心性智慧的特点。万物通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即心性智慧传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决定精神之说为基本的理论概括为万物对人或主体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心性智慧概括为心对物的感通或应答作用的结果。万物通心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又给予个人以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连通个人的身体感觉和心灵思考,迫使个人以己心去应答,形成人心将万物与人沟通起来的局面。万物通心的基本特性在于天地人心一体论,其基本原则之一在于“中和”,其实施途径在审美及文艺表现层面有天地生文律、阴阳交替律、刚柔相济律、以善润真律、化悲为喜律、褒贬皆有律和乐以忘忧律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并且进行深度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引用和变异。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程正民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学术生涯主要围绕俄苏文学理论批评、俄苏马克思 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俄国作家创作心理学、20 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等主题展开深入探索。他的工作不仅 填补了我国在俄苏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空白,更在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心理学及巴赫金诗学研究方面 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俄苏文学批评史的系统整理,以及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展现了其学 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他对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对“对话理论”的精准把握上,还体现 在与中国文化诗学理念相结合后,为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论阐释。 此外,他还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教材选取与编写的相关议题,为文 艺学学科的发展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某种参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