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通过新时代的“雅努斯”之眼,我就人工智能、文献及包罗万象认知叙事学、门门总总认知叙事学、星际叙事学与其他相关问题谈论了一些看法。我们认为,新的时代即需要呼唤未来,同时也要关注过去。正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新的领域的研究及拓展十分有必要,但对人类过去的文化遗产的坚守也是必不可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五四”落潮期,周作人放弃对现代人道主义的坚守,不再执着从社会体制和普遍人性层面彻底改造社会,转向集中思考如何推动建设完善的个体内在精神世界。周作人提出新颖的理论范式,以一组相对待的范畴“求生意志”/“求胜意志”界定人的“肉的生活”与“内面生活”,以此调整“灵肉一元”的“人学”系统结构;还将从精神生活层面为人类现实困境寻求救赎的努力纳入建构“超越性”的“求胜意志”的活动中,为“内面生活”赋予了新的本质内涵。周作人在持续探究如何建构“求胜意志”的同时,被迫把目光重新凝聚到中国人失去“求生意志”的严峻问题上,严肃指出在中国营建“内面生活”需要满足一个前提,首先必须凭借“求胜意志”唤醒并培育国民的“求生意志”,破除国民精神毫无生机的僵局,具体路径是由所有“独异”个人扩张“求胜意志”,共同建设新文明与新道德。这一“人学”思想转换成果为“生活之艺术”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翻译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摘要:俄罗斯汉学巨擎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是20世纪新汉学领军人物,将中华文明视为世界文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把中国文学视为世界文学中的组成部分,率先进行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强调中、西文化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从“人类共同价值”视角理解文学、人类与世界。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译介苏轼散文27篇,文本选择兼顾原语文本的民族文化价值与译语读者的兴趣度和接受度,充分尊重中国文化,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译文精湛,为后辈译者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马丁诺夫等学者的苏轼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苏轼散文译本极大程度促进了苏轼在俄语世界的传播。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孔子家语》在九世纪由我国传入日本,呈现出独特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史料证实,在平安时代,《孔子家语》被藤原家族私藏,后被收录至《群书治要》,当时的天皇也曾诵读。通过考察平安时代《本朝文粹》的流传和接受状况,进一步证实了《孔子家语》在平安时代一直处于被限制传播的状态。在镰仓至室町时代,由于战乱频发,《孔子家语》才开始在民间流传,且呈现出多样化的接受形态。在江户时代初期的文教政策下,《孔子家语》受到德川家康的推崇,从而促进了其在普通民众间的广泛传播。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语文化建构了一个沉缅于形而上学、兼容异域精神、无心政治争斗的德意志形象,“蜃景”一词披露出其虚设性。这一景观酝酿于大革命后的移民一代,在斯达尔的《论德意志》(1813)中最终成型。尽管该书出版时,这幅幻象已被德意志民族主义上升的现实情景所动摇,但其内核仍被其后的法国浪漫主义所重拾,注入进十九世纪法国精神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法德文化迁变为研究兴趣,首先鸟瞰这幅蜃景的全貌,继而回溯其建构历程,尤其关注斯达尔美化德意志的政治意图,最终结合第一帝国晚期欧洲民族之争的政治语境,填补出遗落于蜃景之外的德意志现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2-08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我试图以历史认知叙事学为起点,构建一种适合中文专业研究者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到的这个普通历史认知叙事学,是历史认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上述基础上,我对《拉奥孔》中的历史难题做了一个推进,实际上也是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4-11-23
摘要:通过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等人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回答了其中短篇小说的诸多疑点,并试图建构一个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案例,为广义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新模式。应该说,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式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建构,是研究值得关注的创新点。通过案例的建构,可以认为,这种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研究模式,是具有较为具有广阔的研究意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达姆罗什的世界经典新体系的论述形成了对话性的增补。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19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7-0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几年基于中国神话叙事的华裔英文玄幻小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的新生力量。以马来西亚新锐华裔作家苏琳恩谭(Sue Lynn Tan)的玄幻小说《月神之女》(Daugh-ter of the Moon Goddess)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互文、重塑、杂糅三个维度阐释该小说与中国古典 神话叙事的互动。其中,互文性从女性神话、孝道文化、精神内核层面探讨;重塑性从人物塑造、神 话术语表达、人物关系构建视角分析;杂糅性从叙事方式、身份构建与价值取向角度论述。研究揭 示了中国神话叙事的内在张力及其文化异质元素在英文玄幻小说中的传播,为中国玄幻小说的创 作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参照。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莎士比亚将《威尼斯商人》和《奥瑟罗》这两部戏剧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威尼斯,寄寓了深刻的政治地理学意义:作品通过对威尼斯人利用海洋环境勇敢开拓海洋经济的赞颂,美化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外殖民探险和海盗活动,从而具有鼓励英国国民积极投身海洋经济的政治效果;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呈现了威尼斯的外族移民与改宗问题,体现了 本 国 民 族 与 外 来 民 族 融 合 的 必 要性,并站在发展海上商业帝国的高度,强调了犹太移民带来的 资 本 优 势;威 尼 斯 参 与 的 具 有 宗 教 背景的战争及其军事战略布局,暗示了英国在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战 争 失 利 后 转 向 海 洋 扩 张 的 军 事 意义。两部莎剧从以上三个方面揭示了17世纪英国转向海洋发展战略的政治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1-04
摘要:北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国内学者有诸多影响。北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他者 的眼光、跨文化的视角,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其中有两个代表性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写本研 究; 一是寒山诗研究。北美写本研究重视文本物质形态的研究,为国内敦煌写本的研究提 供了新思路,北美写本研究强调文本的流动性作者不唯一等观念尤其对国内学者有很大 影响; 而寒山诗由于在美国的风行,转而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一个跨文化接受与误 读的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