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教材建设是历史必然。乡土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是结合本乡本土实际和特色而编写的地方教材,是联结乡土地理课程和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纽带。乡土地理教科书应牢牢把握发挥育人价值、发展核心素养的乡土教育功能,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增强乡土性育人、引导发展性教学、诠释地方性知识和构建系统性呈现的编修原则,从组织课程内容、丰富功能栏目、精选乡土资源和重构章节体例四个角度展开编修。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材变迁的风向标,教材革新映射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于2024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新增"思与学"栏目,是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入挖掘“思与学”栏目中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指向: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锻造要素思维和整体意识,培育空间认知和空间素养,注重地理工具的实践与地理思维的延伸,培育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由此提出该栏目教学实施建议,以便地理教师更好地领悟新教材的精神,落实新教材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育人价值:以情景线索导航,树立正确人地观;借助地图与思维导图,助力综合思维训练;转换地理尺度,深挖素材价值;调用多感官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地理工具思维;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凸显科学素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学科类课程要以不少于 10% 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积极响应这一要求,精心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依据尺度思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教科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小尺度的地理实践型、区域尺度的地理综合型、大尺度的人地协调型。剖析不同类型地理跨学科主题模块设计的特色与全面育人的理念,并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教学中开展的策略。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热带地理》
摘要:产业与职业密不可分。现有演化经济地理研究多关注产业关联或职业关联等单要素关联,没有对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其异质性进行系统探索,多要素交互关联为理解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文章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对产业演化的内生影响,并系统分析其区域异质性与产业异质性。结果发现:1)中国城市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加;平均产业关联密度与职业-产业交互关联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产业-职业交互助推中国城市产业演化。中国城市产业演化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效应;产业-职业交互可以扩大地区产业比较优势。3)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门类分样本结果呈现一定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城市和大规模城市的产业与职业交互效应更突出,中东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更可能通过技能结构与潜在产业的相关性实现路径突破;分产业门类看,劳动力技能更有助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多样化,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城市外部关系理论逐渐由中心地理论转向了流空间理论。文章基于层级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层级—流”)自身作用规律,从形态、功能、尺度3个维度构建了“层级—流”结合作用下的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分析框架,提出了“层级—流”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都市圈空间的演化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①基于规模、功能、行政层级的层级性空间作用机制主要是层级集聚、功能覆盖、权力控制,基于多维要素流的流动性空间的作用机制包括分工合作、规模借用、负向反馈。“层级—流”交互促进了都市圈尺度的空间整合与重构。②城镇层级会影响要素流集聚—扩散的规模与方向并进而影响都市圈网络的建构;要素流动则通过资源的空间再布局重塑了都市圈的层级体系与功能结构。③武汉都市圈案例证实了“层级—流”在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中的耦合作用,两者促进了武汉都市圈形态多中心网络化、生产功能多尺度网络耦合、生活功能协调化、生态空间共建共治以及空间关系的尺度重构。
分类: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农业模式,被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尝试。文章以“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三维系统角度揭示了2016—2020年潜江市各乡镇在“虾稻共作”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虾稻共作”模式下,潜江市三维系统发展指数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各乡镇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绝对差异。②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效益呈下降趋势,西部、东部和北部较中部高,经济发展效益与三维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较为吻合,粮食安全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趋势相反。③经济发展指标对综合发展效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保护指标和粮食安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