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感性关涉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以及人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它既指感性认识,也指人的主观感受能力,更指实践的感性活动。人的完整性在于其实践性,形成于实践的感性活动,实践体现了感性的核心要义。学科实践是感性学习活动与理性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它在本质上是以学科为载体、面向感性的现实世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科实践具有深刻的感性活动基础:其一,学科实践是认识性实践与改造性实践的统一;其二,作为学科实践主体的学生是具有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感性存在;其三,学科实践是学生以外部世界和自我为对象的感性活动。深化实践育人,要求回应学科实践的感性活动基础。由感性直观到感性实践,确立学科实践的感性表达;超越知识符号,促进学生面向现实世界的学习;发展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设计多样化的学科或跨学科的感性活动,丰富学生的主体经验。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14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受到来自多方的情绪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直接体验的支配、家长不良情绪的转移、学校制度的管理和社会力量的规约。反思自身境遇,教师情绪劳动的自主性受到具体情绪事件的影响,存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不均的问题,产生价值消耗甚至带来自我异化。教师实现情绪劳动整体价值的路径包括:在认知范畴内形成利已与利他的情绪劳动共识,在情感范畴内丰富教师情绪劳动的文化体验,在意志范畴内激发教师情绪劳动的高层次动机,在行动范畴内要推行“人校社”多方互动实践。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摘要:本文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和甄别作出的必然选择,旨在从百年历史昭示世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重托,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5
摘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来擘划师范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师范大学百廿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历史责任。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为了彰显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国家公共性、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推动教师教育的时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整体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师范大学应从打造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链、创新本研一体进阶贯通培养模式、建立公费师范生职后发展跟踪支持机制等方面来打造本研衔接师范生高质量教育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8-3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学生的生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实现从政治意识到知识表达,进而到教育实践的转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同规律、意识层次和发展难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意义,再到生活的转变。在推进实践时要依循规范编写、有效选用、合理使用和系统评价的进路。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自由主义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引入教育,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教育改革,相应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教育发展,但对特殊学生的不公平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伴随其教育全程,影响深远。不公平体现在特殊学生依旧面临不均等的入学机会,并在重视标准与效率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对特殊学生的隔离与排除,由此带来特殊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因此,我国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随西方的政策和实践,批判性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更优的理论和实现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学校相识”或“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幸福度,不应被视为鼓励寻求特定类别对象的证据。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引导学生经历复杂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诉求。 核心素养的生成依赖于问题解决学习,复杂问题解决学习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复杂问题是多变量交织、多维度交融、多作用交互的关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与意义的整体性问题。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目的的开放探索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实践性、强烈意向性、高阶思维性,致力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杂问题解决学习的基本过程是问题理解、知识整合、开放探索与总结反思,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复杂问题解决学习。必须让课堂向生动的现实世界敞开,构筑开放性探索的学习情,将学科知识活态化和综合化ꎬ让高阶思维真正发生,立足大概念创设问题链,让学习进阶真实可见。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3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研究”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通过对2004-2023年“中国农村研究”专栏所载文章的年度发文情况、作者和来源机构等进行分析,发现该栏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二十年来陆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作者的来源机构地区和梯队层次分布广泛,其中高校是该领域科研成果产出的主力军,作者队伍中既有知名专家,亦不乏青年学者,包罗海内外优秀学者,国际化程度高。借助Citespace进一步分析专栏载文的高频关键词,并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中国农村观察》两种期刊对比发现,“中国农村研究”专栏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方针、关注时代前沿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和农村改革等重要议题,体现了中国农村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同时,该栏目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田野政治学”为代表的特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