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关键。本文旨在提炼孤独症儿童社交游戏干预的有效模式,验证其效果。先对两家运用社交游戏干预的康复机构进行两个月的课堂观察,并对10名资深孤独症儿童康复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基于此,梳理社交游戏干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结合理论分析,提炼出“RMSO”社交游戏干预模式。然后,对康复中心24名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开展控制组前后测实验研究,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RMSO”社交游戏干预模式提高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能力效果显著。据此,提出以下教育建议:建立师生亲密关系;以生为本,寻找孤独症儿童的当下兴趣点;根据孤独症儿童特点,提前设计游戏变化。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早期干预已被证实能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功能方面的表现,为其日后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该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13年至2023年间关于孤独症早期干预的论文数据进行了全面检索与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于首位。热点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孤独症的早期识别、筛查与诊断技术,同时强调了家长在干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问题以及有效的早期干预策略。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推进我国孤独症筛查工具的本土化和规范化进程,加强孤独症的神经和生理机制研究,并促进孤独症干预方法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创新人才教育》
摘要:教育评价重在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东北育才学校构建“DIAMOND”一体化教育评价模式,以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育超常儿童的核心素养。该模式综合性强,全面覆盖学习能力、生活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育人目标、甄别与选拔、培养与反馈等方面落实过程性评价。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超常儿童的特长发挥、天性保留、潜能激发、长足发展提供了空间。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我国教育部提出要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既彰显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融合教育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指明了方向。作为二战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积极倡导者,美国的实践路径与驱动机制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目标指向倡而失导、实施过程求同去异、教育结果合而不融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强化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主体责任、优化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发展保障机制、提高融合教育课程教学适应性水平、健全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质量评价制度等路径举措,推动特殊教育适宜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手语是独特的视觉语言,是特殊教育学校聋生非常重要的思维、沟通工具,每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好手语。针对以往学生手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多羞于当众表达,少勇于主动沟通;易照搬手语词典,难形成手语思维;多简单学习模仿,缺手语创新素质”等问题,秉承“聋教需求为导向,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发展为中心,信息技术为支撑,手语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创新理念,从视觉语言学视角,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元立体选代提升”的教学创新模式,采用“六途并举、融入思政、持续创新”的教学创新举措,有效解决问题,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现了“‘手”铸师魂有爱、‘语”通聋听无碍”的教学创新目标。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该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17名工作在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系主任和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研究发现,培养目标制定存在一些实践困固: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培养目标内涵不够清晰;培养目标评价不够完善。据此,该研究提出的经解之策有:规范表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打破常规,彰显专业特色和优势;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分类: 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摘要:本研究聚焦“DS圈”亚文化现象,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参与者心理及社会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文献研究,揭示“DS圈”现象的本质,为引导公众认知、维护社会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教育与教学研究》
摘要:全纳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90年代在反思隔离教育和融合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目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政策,学界也十分关注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实践动态,国际组织与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起源、对象、场所、影响和目标等方面明确界定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内涵,阐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然而,仍有学者误解或误读国际组织与相关学者的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观,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文章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的理解,并基于词源义与国际组织的共识提出,融合教育是指有1无特殊需要个体一起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全纳教育则指为所有学习者包括特殊需要个体提供公平、适宜和优质的教育:二者在教育的起源、对象、场所、影响和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价值取向、发展态势与进程等方面又相互联系。全纳教育是对融合教育的超越,是所有教育形态的目标追寻。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ADHD 与 RD 儿童皆存在时间认知缺陷。研究者倾向于认为:R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聚焦于与声学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如涉及语音意识的文字词汇加工),且多表征于时间加工早期阶段——前注意水平(pre-attentional level);然而,RD 儿童的“动作定时缺损”,也存在于长时距加工之中(如在超秒时距内的节奏/节拍加工)。ADHD 儿童时间认知缺陷则聚焦于与空间刺激相关的加工过程,且多表征于时间认知加工的中晚期阶段——注意水平(attentional level)。时域采样理论(the temporal sampling theory)、注意-闸门模型(attention-gate model)分别为 RD 和 ADHD 儿童的时间认知缺陷提供了解释,而基于纹状体拍频模型(striatal beat frequency model, SBF)的皮层振荡网络系统(the cortical oscillations system),则为两类儿童的时间行为提供了理论整合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步发现两类儿童纹状体激活异常的同时,在诸多认知任务也发现了“颞平面”“顶叶”“辅助运动皮层”等结构链的激活差异。这提示,两类儿童时间认缺陷或许存在各自的特异性。
分类: 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自由主义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引入教育,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教育改革,相应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教育发展,但对特殊学生的不公平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伴随其教育全程,影响深远。不公平体现在特殊学生依旧面临不均等的入学机会,并在重视标准与效率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对特殊学生的隔离与排除,由此带来特殊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因此,我国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盲目追随西方的政策和实践,批判性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并积极探索更优的理论和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