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粮食安全视域下中国粮食产需匹配度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以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采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水平进行量化测度,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水平总体较低,其中小麦产需匹配度最低、呈高度失配,稻谷和玉米为低度失配,大豆为中度失配;除玉米外,其余品种的产需匹配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区域分布来看,相比较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的产需匹配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性分析表明,口粮比饲料粮的产需匹配度的空间差异明显更大,后者呈扩大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粮食产需匹配度呈空间正相关性,且该空间效应具有时变性以及区域、品种异质性。趋势预测显示,在“十五五”前中期,中国粮食产需匹配情况整体将有所改善,但个别省份和品种存在较大的下滑风险。据此,建议将产需匹配度纳入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进行分品种、分区域动态监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促进粮食产需的区域平衡和结构平衡。

  • 联合的力量: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缓释效应与机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的视角,采用面板Probit模型、内生扩展模型(ERM)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供应链信贷的违约风险缓释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提高农社利益联结程度能够显著降低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相较于利润返还和技术培训联结方式,融资支持与订单销售联结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缓释效果更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可靠。机制分析显示,农社利益联结能够通过增收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增强农户还款能力和私人借贷能力,从而促进农户履约还款。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合作社领办主体及社员规模的差异,也是影响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的重要因素,并导致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供应链信贷的违约风险缓释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据此,建议加强农民合作社供应链金融联农带农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联合体,不断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生态圈。

  • 脱贫户对乡村振兴建设有更高满意度吗?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农户参与视角,利用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实证考察脱贫户身份对乡村振兴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脱贫户对乡村振兴建设的满意度显著低于无脱贫经历的农户,且主要体现在生活富裕维度;机制分析表明,脱贫户满意度相对较低,主要是其较强收入风险感知、较高资金约束程度与较低主观经济地位认同所致;异质性分析显示,较短脱贫年限和较低收入水平能够增强脱贫户身份的负向影响,而较小家庭抚养系数与较好个人健康状况则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稳定脱贫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健全精准化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对乡村振兴建设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市场化,还是去市场化?——基于双边随机前沿与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文章使用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中小板708家IP0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对询价制下新股四次发行制度改革与新股发行定价效率做出了实证检验,使用双边SFA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网下询价的投资者其影响发行价格的能力要高于发行人,二者议价能力之差为正;使用异质性SFA实证表明,询价制下新股一级市场定价存在显著的上边界现象;2012年5月第三次IP0发行制度改革后,我国IP0定价进入了看似“有效”的“无效率”状态。IPO发行制度的改革引入了更为严格的发行价格管制,“监管红线”的出现导致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无法对新股充分表达意见,询价制解决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实现。

  • 数字经济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生产稳定性的视角分析及县域证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探讨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1590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二,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城乡融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影响粮食生产稳定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果更加显著。其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性促进效果更强。其四,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协同作用,两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匹配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所需,更好地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新发展阶段,应以县域为中心发展数字经济,并且要结合县域资源票赋,有针对性地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 契约执行效率能够影响TFP增长吗?——基于中国地区行业样本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中国各地区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包含不完全契约与技术创新的经济模型研究得出契约执行效率与TFP增长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契约密集度会强化这一关系。基于2000—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地区契约执行效率越高,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越快,且契约密集度越大的行业该促进作用越明显,在控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相关变量和契约执行效率的内生性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同时,契约执行效率对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这一机制实现的。文章研究为理解法制环境和生产率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数字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实践参与度评估及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包括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度、乡村数字经济参与度、乡村数字生活参与度和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度四个维度的农民数字乡村实践参与度评估指标体系,并依据四川、重庆和宁夏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非试点地区9县(区)1129户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测度了数字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实践参与总体及分维度水平,探究了农民实践参与的阶段性特征、内外部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差异性。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民实践参与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偏低,且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度>数字生活参与度>数字经济参与度>数字治理参与度;现阶段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农民实践参与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层面;经济欠发达和相对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实践较为滞后。研究进一步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内部因素,数字技能培训、家人及亲友中有无村干部、村庄中有无益农信息社、村庄中有无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外部因素均对农民数字乡村实践参与总体及分维度水平产生差异化的显著影响。为加快以乡村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协调推动数字乡村各领域的建设、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构建差异化支持策略和驱动机制等政策建议。

  • 发展战略、内生契约制度与长期经济增长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将不完全契约和内生制度引入包含RD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内生增长框架下研究不完全契约条件下重工业赶超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工业偏向性发展战略将通过影响契约制度从而降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契约的宽泛实施会扩大其对长期增长率的负影响。基于交互项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重工业偏向性赶超战略会降低中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即过度的偏向性赶超战略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契约执行效率是经济发展战略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中介机制。政府应逐渐将重工业偏向性发展战略向全面发展战略转化,不断完善契约制度、提高契约执行效率,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村主任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分类: 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0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村主任受教育程度既关系到基层人才队伍质量,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面板数据,分析村主任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能显著提高农民家庭的人均总收入,并且在农民收入多元化发展和农民群体内部异质性并存情况下,村主任增收渠道和效应产生了不同的受益群体,能够显著增加种植大户的人均农业收入和低收入农民家庭的人均非农收入。在山区等信息封闭的地区,更高受教育程度的人当选村主任对农民家庭收入及结构影响更明显,能增加山区农民家庭人均非农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减少其人均救济低保收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对不同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农民家庭分类施策、因材施策,对于乡村人才振兴与减少相对贫困、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