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流动性及现代化的加快助长了人们的乡愁情绪。本文探讨卡车司机在流动劳动中如何筑造家园,缓解乡愁。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田野观察的方法,从物质、情感、权力三个维度分析卡车司机的筑家实践:物质维度,卡车司机通过食物、“灵物”以及各类意义物将驾驶室打造成家园飞地;情感维度,卡车司机与家人形成同时空惯例实现团聚,通过智能媒体提供的影像满足家园的景观想象;权力维度,卡车司机通过家庭对外的代表权以及对内与卡嫂共享权力,共担责任,构建权力区间。研究在提供筑家研究鲜活个案的同时,关注在平台研究火热背景下劳动者的个人生活,呼吁在“剥削-抵抗”思路流行的当下看到其作为“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与能动。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表面转向”是近年来当代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现象。作为一种整合了传统批判范式、当代理论话语和跨学科批评实践的知识范式,“表面转向”从文学批评的表层阅读出发,通过跨学科的描述实践和跨媒介的表面张力,挑战了传统批评依赖“揭露”与“诊断”的阐释模式,反思了“深度”范式及过度阐释在特定语境下的批判失效,提出以“修复”与“编织”为核心的批评话语。表面转向不仅为当代批评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方法,使其能够适应新兴媒介带来的复杂性,而且开辟了数字时代文化研究与知识生成的新路径。与此同时,它还为当下本土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批判框架的独特视角。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谪黄是苏轼人生政治挫折的第一站。这一时期的词人因复杂、矛盾的心态内涵而引人注目。“惊弓之鸟”的心态,使他咀嚼、自省苦境。天生形成的名士气质,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词人内心,逞才、竞技、欣赏妓女,都是他独一无二的自我安慰方式。通过建立谨慎、老练的人际社交,积郁心中难以诉说的痛苦亦得到部分排解。至于学陶的自我宣言,则是作为罪犯身份的词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自我安抚。东坡学陶与陶渊明的思想本身,存在一定偏差。黄州词以“独存”“寄寓”的快乐姿态游戏人生,反映东坡超越苦难的人生哲学,影响后世深远。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在形象哲学上,中西印思想有不同的思维路向,西方在实体—区分型思维中看重三维空间之 form(形),由之而形成 image(形象)理论;中国在虚实—关联型思维中看重四维时空之“象”,由之形成 形、象、气合一的理论;印度在是—变—幻—空的思维中,看重一维时间之 rūpa(色)。中西印三种思想的互 鉴,对于我们在全球一体和多元互动的世界思想演进中提升对形象问题的思考,应有益处。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文史分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而复杂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意识的关系,甚至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之于中国的意义。文史不分,文学研究便常常借助史学的视野和方法,是为文史互证、文史对话;文史有分,文学家亦在自我彰显,在文化的同构中破茧而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观念才可能更新和发展。在文史对话已成共识的今天,文学与史学的选择依然各有差异,即便是文学“历史化”的解读,也还是取向不同。文学研究需要我们透过叙写的历史现象挖掘出时代与人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文与史作为内在于中国文化系统的结构性机制,它们的分与合可以为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提供深层的支撑和资源。对文史分合的反思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和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90 年代,在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观念驱使下,在读者批评的推动与怀乡姿态的迁变中,汪曾祺决心告别其田园牧歌的风俗画小说写作范式,实施“高邮变法”,即其高邮小说的人物围绕人的现代化立场,从古典主义的诗境中人转向现代意识高蹈的现实的个人;叙事重心从对风俗民情的散淡描摹转向人物对传统观念、生活的叛离行径:思想主旨从对浪漫乡土的诗情歌赞转向对乡土社会中人的现代化呼唤。“高邮变法”标志着汪曾祺小说创作打破传统标签,实现其熔古今为一炉的艺术理想,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变法”后的小说克服了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普遍泛滥的牧歌情调与现代意识淡薄的问题,开拓了以特殊的地方色彩为用、以普遍的现代人思想为体的新乡土小说范式,为当代文学的地方书写提供了一种经由传统地方而召唤现代中国的路径与启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本文以国家观的差异为线索,剖析《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所生成的历史语境。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深受政治浪漫主义影响,认为只有君主和人民才是国家的天然构成,官僚的存在仅是现实中的权宜。1841年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体现的正是此类思路,即在“基督教国家”的框架下,报刊是使君主和人民能够更加有效沟通的中介,书报检查官仅是事实上的需要,新法令的内容其实更侧重于对他们的规范。但是,从马克思在1842年2月前的论著已能看出,“基督教”和“基督教国家”都不为其所认可。在他那里,新法令既前提荒诞,对国家和报刊的构想更是虚妄。就此而言,马克思这篇早期文稿既体现了根本不同的国家观的隔空交锋,也是全面批判旧普鲁士意识形态的先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以注释的方式研究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方法。地名、人名是注释的常规内容,如何注释并注出人名、地名的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五山诗人经常使用同名同趣的方法,牵合中日同一地名以及同一名姓,制造交流关系并获得快乐。生活世界的同一地名不多,但唐风地名带来了丰富的同一地名,同名同趣成为普遍现象。同名同趣也是五山诗人推进生活世界中国化的方法,他们极力增加中国因素,甚至刻意模糊中日生活世界的界限,从而打造生活世界共同体。生活世界共同体也会带来文学的愉悦,是诗文写作的动力。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方法,但不是以增加他国因素为主,这是五山文学独特的变异,因而五山文学是日本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延伸。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在思想上体现为:从近代的我思主导的主体,升级为理性与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直觉论和无意识论对主体的内容的意义,在艺术上体现为蒙克、卡夫卡、勋伯格等的表现主义文艺和布勒东、达利、恩斯特等的超现实主义文艺。从主体升级的角度看,其特别体现在人物塑形的变色和变形上。变色和变形分别自马蒂斯和毕加索的有关节点的创造之后,从方方面面扩展开来。后艺术时代表达人的形象,在美的方面展开为俗美、艳美、机器之美、拼贴之美、解构之美等多种类型,在丑的方面展开为丑鄙、俗疵、凶恶、怪异、恐怖、荒诞等各类样式。艺术上美与丑的展开呈现为四大类型:一是先锋艺术中的丑鄙、凶恶、怪异、荒谬型;二是先锋艺术中的变形变色之美与哲学沉思型;三是普波艺术中的俗美和艳美型;四是以近代美画为主调,充满了对生活之美的欣赏,当然有些也会随主流画风而稍加新变。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正在以上四类的关联和互动中展开,反映出文化对人性的复杂思考。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摘要:文章利用多物种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抱树”为观察切口,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树木之间的相互纠缠及他们的“共同生成”。研究发现:(1)“抱树”是人与树之间的“交染”:一方面,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青年当下的社交拓展,人与树的纠缠贯彻了当代青年的整个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人能在“抱树”期间获得或拟物或拟人的跨物种生命体验;(2)从线下参与到线上社群营造,“抱树”群体经历了从“玩”到“微政治”的过程,对抱树日常分享的鼓励将“远方的自然”转化为“身边的日常”;(3)“抱树”的0成本特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被消费主义物化的风险,但仍需时刻关注“附近的纠缠”,认识到生命体之间不仅仅在空间上接近,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02 合作期刊: 《国际新闻界》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依据,将其中这两个词以及相关的Transport(运输)一词的原词、派生词、复合词共计1213处,对照约1200万字的现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中译文,制作各种比照表格和写出分析文字约50万字。确认相当多的Kommunikation、Verkehr被译为“交通”“交通运输”,而当代汉语“交通”主要指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无形中造成马克思丰富的传播观被遮蔽。本文对这种情况从五个角度切入做了全面梳理,努力回归马克思论证的原意。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摘要:论文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政治传播案例——恩格斯的小册子《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在德国迅速传播的经验,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错收非恩格斯写的《〈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简介》一文,讨论了同类编辑失误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偏差。这次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英国策划的政治传播,是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共产主义“幽灵”在德国沉寂了十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重新在德国崛起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指各方面的党报理论和新闻实践,也包含丰富的党的政治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论文为这方面研究的初次尝试。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符号是感知对象对事物、认知的一种视觉感知过程,蕴藏着品牌信息和意义,在消费者行为中扮演关键角色,是驱动品牌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消费模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品牌的象征意义,发掘品牌文化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因而,企业需提升品牌符号的情感价值,用艺术审美设计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知度,缩短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叙述的生成和传达是叙述者独有的底线功能。在叙述生成时,各要素的选择与组合依据的是已有的文化程式、规定和媒介属性。这些程式、规定和媒介构成叙述文本的框架,叙述者也随之形成。此阶段的叙述者为“框架叙述者”。在传达叙述时,传达意向使叙述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格化,人格化因此也作为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显身的方式,此阶段的叙述者为“人格化叙述者”。“框架—人格”叙述者观全面把握了叙述者的功能和形态。受述者作为叙述者传达的对象而存在。依据叙述者人格化程度可以得出叙述者向受述者传达叙述的两种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