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为了研究外部风险输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首先利用全球股票市场的日频交易数据,采用网络关联度模型构建了全球金融风险溢出网络,并基于该网络对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输入进行了量化。然后,从传染性的视角出发,从市场、行业和机构的角度测度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对外部风险输人和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静态结构和演化动态进行了讨论。最后,采用分位数对分位数方法(Quantile-on-QuantileApproach)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全球金融风险溢出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在两者不同分位点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极端分位点上,内外风险的共振较为剧烈,而在较为温和的分位点上,这种共振的强度较弱。基于研究结果,监管部门可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的实时性与有效性,以防范外部风险输人引发的国内风险的共振。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摘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地缘政治风险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高水平开放下资本流动管理不可忽视的风险来源。本文在理论层面提出包含地缘政治风险的跨境资本流动分析框架,并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重影响机制展开分析。本文使用2002年1月一2022年12月的月度金融数据并构建TVP-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缘政治风险是影响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且对利差、价差和汇率预期具有显著且稳健的影响;中美经济基本面分化所形成的套利空间是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投资者情绪对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显著的安全资产需求效应,并主要通过价差渠道影响套利机制。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应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金融开放程度持续深化,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金融双向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全球金融活动中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跨境资本流动作为衡量金融开放程度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总强度的增大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结果显示,跨境资本流动会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外汇储备规模较小、社会融资规模较小以及恐慌指数较高时,跨境资本流动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国际形势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路径相适应,投资带动贸易发展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新经济增长点。为探究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效应,本文从增长规模、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投资和对外贸易现状,然后构建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相关因素与FDIC的交叉项引入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当以寻求低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投资对于对外出口贸易拥有替代性作用;当以寻求市场更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对对外贸易出口拥有替代性作用;当以获得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为目标所进行的投资对于对外出口贸易拥有创造性效应。本研究仅供参考。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一旦考虑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其在实证研究中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将价值转形前后的理论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谢克证明,不论采用何种转形模型,相对价值和相对生产价格都是高度近似的。通过对价值转形问题的分歧的理论比较,本文认为,谢克所证明的价值-价格近似关系是马克思进行理论抽象的客观基础,从价值到生产价格转形这一理论抽象程度上的变化并不会带来数量关系的显著改变。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事逻辑,能够将转形前后的理论融为一体,还为将劳动价值论用于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上的极大便利。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世界经济 发布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导形式。以2011-2020年中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东道国(地区)为研究样本,测度了人民币在154个样本经济体的货币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究对外承包工程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人民币已成为41个经济体的货币锚,涵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中国对样本经济体开展工程承包有利于该经济体选择锚定人民币,但对于人民币已发挥货币锚效应的经济体,对其开展工程承包并不能显著促进其锚定人民币的权重;对外承包工程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相较于发达经济体,这种促进效应在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得更为显著;技术创新水平在对外工程承包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中存在调节效应;从影响机制看,对外承包工程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积极影响通过贸易促进效应和网络外部效应发挥作用。在全球货币格局加快重塑的背景下,本文为提升人民币货币锚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消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有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数据构造省际双边信任差异指标,以双边信任差异刻画信任不对称,结合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考察信任不对称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省际双边信任差异减少了农民工由流向留转变的永久迁移意愿,尤其是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在利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省际双边信任差异通过阻碍农民工融入本地社会,减少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省际双边信任差异对进城务工、新生代和低市民化成本农民工以及无劳动保障、无住房保障和无医疗保障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影响更大。进一步发现,流入地劳动力数量市场化程度和价格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分别会增强和削弱省际双边信任差异对农民工迁移意愿的抑制作用。结论表明,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非正式制度壁垒,有助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教育获得是降低就业性别歧视的重要途径,其实际影响和作用机制值得探讨。提出女性教育获得与劳动力市场表现性别差距关联性的假设,并采用宏微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就业性别歧视使女性的教育获得激励高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城镇甚至超过了男性;教育获得有效改善了女性的就业劣势,提高了女性的工资收入、就业稳定性、就业身份和职业声望,但与男性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层次的教育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不同,受就业学历门槛的影响,接受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女性劳动者才能获得平均水平之上的就业待遇。对女性教育获得与劳动力市场表现性别差距关联性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进一步促进教育与就业性别平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摘要:无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在体系框架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与“质”的有机结合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路径设计中,要从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产业要素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等五大方面入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础条件;面向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阶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为关键。应当明确,新时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不同区域农村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农民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共同富裕。当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许多难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缩小不同区域农村发展差距;加快优质文化传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城乡之间、不同区域农村之间、农民群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2015 年和 2017 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以不同地区相继实施的自贸区战略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自贸区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股东属性的分组检验显示:与国有企业相比,自贸区战略对非国有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相对更大;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地区相比,自贸区设立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相对更明显。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显示自贸区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提高地区的直接投资比重、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三个机制共同实现。基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自贸区战略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