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人类学在发轫之初便以海岛为着陆点,奔赴海外、关涉海洋成为早期人类学家知识生产的动力。 中国兼具乡土与海洋的面向,20 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学以海洋为切入点,观察、理解、解读乃至复兴中国、联动世界。 特别是在迈向海洋中国的当代,中国人类学者不断超越乡土视野,围绕环中国海的地缘政治、海洋权益、海岛开发、深海治理、跨界远洋、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等众多前沿议题进行即时的、具有公共面向的讨论,为认识中国提供多种分析框架。 当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类学应当跨越山河湖海,以海洋为接口,在全球文化转型中建立一种触碰世界的,具备互惠意义与家园意识的人类学海洋研究,以推动构建具有世界性的、人文意义的、生态-生物-生命整体关照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对11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心理距离在族际接触意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的中介作用,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族际接触意愿、心理距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距离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实,大学生积极的族际接触意愿可以直接促进形成更为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通过缩短心理距离间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冬虫夏草是茶曲牧区的地方特产,具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因其昂贵的售价被当地人称为“软黄金”。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茶曲牧区一些牧民以采挖冬虫夏草为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虫草经济”。虫草经济的出现,为长期生活在“原初丰裕社会”的牧民寻求更为高效的谋生方式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特色产业是“原始丰裕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的媒介物。立足资源禀赋和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超越“脱离现实生存根基的文化情结”,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甜蜜”与“悲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生活之于“原始丰裕社会”的实存意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壮侗语族谚语》收录壮侗语族相关族群的诸多动物谚语,展现人与动物密切的共生关系。通过统计与细读发现,该书所记录的动物种类丰富,具体动物出现次数不一。动物谚语书写手法多样,且所书写的动物具有多义性特点。壮侗语族动物谚语的文化表达既总结相关族群的动物认知,又展现人们关于生产生活经验、为人处世的思考。动物谚语的新时代价值包括促进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的“多元一体”传承。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1-22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石,对于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五个维度出发,系统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支撑与逻辑架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民族工作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还为解决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工作存在缺陷、新型民族关系有待强化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路径,在政治保障、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思想基础等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