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链协同视角下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基于31个省份的NCA和fsQCA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本文基于2011年、2016年和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选取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流通、粮食消费和粮食产业环境5个前因条件,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①粮食加工、粮食流通为粮食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且粮食加工的重要性相对更高。②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3种路径:全链协同型、粮食加工引领协同型和优质原粮驱动协同型。③时间演变趋势分析发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由2011年粮食生产主导的2种组态,过渡到2016年粮食加工主导的2种组态,再到2021年多元驱动的3种组态,且粮食加工和流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环境是关键支撑条件。本文提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对粮食加工和流通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粮食产业环境。本文既丰富了粮食产业的理论研究,也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提供了实践借鉴。

  • 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企业绿色创新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 探究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 2013—2020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 型检验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和融资约束在影响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研究表 明,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而促进企业绿 色创新;同时,融资约束负向调节了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 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以 上结论仍然成立。 此外,与非国有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相比,绿色金融对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 绿色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

  • 逆向混改能抑制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吗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民营企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提升其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逆向混改能有效抑制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其可以通过提高风险承担水平、降低债务融资成本、降低代理成本来抑制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强化了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此外,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或企业处于高科技行业时,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不仅丰富完善了“双向混改”的相关研究,也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提供了参考借鉴。

  • 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动态演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04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中国 1985−2019年粮食产业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实际,将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剖析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主体特征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规模、范围明显扩大;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性及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显著;在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分别担任引领者与主导者、参与者与桥接者以及支持者与服务者。由此提出: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应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使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企业应从纵向延伸、横向扩张和侧向拓展三个维度拓宽创新尺度;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人才交流、学科交叉和技术跨界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 食物应急活性概念建构、测度方法和实证分析

    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食物应急保障带来了挑战,提高政府应急治理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运用扎根理论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挖掘食物应急保障的影响因素,从营养活性、物流活性和食用活性三个维度建构食物应急活性概念,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对食物应急活性进行测度,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所选取数据和实证结果来看,郑州市食物应急活性集中在0.557~0.737之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食物的营养活性介于0.3~0.8之间,食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含量较低:食物的物流活性介于0.7~0.9之间,食物应急物流总体比较畅通,但是食物物流网络中仍有堵点:食物的食用活性介于0.3-10之间,面包等即食食品食用便利性优势更明显,小麦和稻谷食用便利性较差。为优化应急食物储备品类和结构、完善家庭应急食物储备建议清单、提升物资储备效能,应针对不同场景对应急食物进行营养干预,及时打通应急物流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在保障实物储备的基础上推进生产能力储备,并因地制宜地研发优质营养、便于运输、适口方便、种类丰富的应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