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空间,1930年代在此形成的“作家群落”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和文化景观,而鲁迅在整个“作家群落”以及都市地理空间、亚政治文化空间当中充当着某种程度的“聚合”作用。鲁迅于上海多伦路居住和活动的景云里亭子间、拉莫斯公寓、内山书店、木刻讲习所等空间常常汇聚许多作家和文化界人士,作家群体在日常往来与文学活动当中构建起来的认同与尊重塑造了鲁迅在作家群落中相对“中心”的位置,同时加强了“多伦路作家群落”内部的沟通,构成探究“多伦路作家群落”聚合机制的必要环节。
分类: 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水环境治理是对环境外部性偏差进行干预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承担着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基本职责,在应对复杂性环境问题与自我创新导向的协同变迁过程中,形成了常规协同与动员协同、专项协同与整体协同、纵横协同与内外协同、结构协同与程序协同等不同类型的协同治理机制。本文结合SX县水环境治理实践,具体研究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生成条件、运行逻辑和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将水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归纳为价值引导、公众参与、制度统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多方主体不断互动、反复磨合的复杂协商过程。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在地方政府行政命令的影响下开始实施,符合国家环境治理的大政方针, 却不一定满足农民的“口味”。在村干部等地方精英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村庄内部的组织引导与管理方式创新,促进农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并根据实践经验来调整地方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最终形成一些符合农村社会、具有操作性的垃圾分类制度。浙中农村垃圾分类机制的建设,不仅是地方社会垃圾分类机制设立、调适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农民在垃圾分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塑造分类行为的过程,还是地方政府、村干部、村民在权力关系与社会关系作用下相互妥协的一种结果。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活垃圾分类越来越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尝试开展与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但如何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一直困扰着地方环境管理者。通过对浙北码头村的案例分析,总结该村在长期实践中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以及不同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策略,并深入挖掘长效机制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地方文化等社会基础。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的互动联系,提出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制度规范、有效的组织动员结构、可适用的治理技术手段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建设的社会基础,以此来反映符合农村社会特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