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精神内核。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革命名人文化符号建构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多维探讨,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国家认同,同时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的中华民族观、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为周恩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在理论层面,周恩来深化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丰富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思想、拓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涵。在实践层面,周恩来从制度、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推进国民整体性塑造,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以民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立足人类命运与共立场促进世界民族互惠共荣。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在我国得到显著推动与发展。然而,处在西方话语权之下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着评判标准非本土化以及过度重视申报价值而忽略传统农业产业多样性的问题。如何基于国家实情发挥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文章基于民族文化视角,以“四生观”为嵌入点,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地域性、文化性、功能性与生态性特征,从农业文化遗产的技术推广、民间交往、乡村振兴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发挥其当代应用价值,可望为新时代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民族院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践运用的主要场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而通识教育正是完成其办学使命的重要路径,其包括教育理念与课程实践两个层面。民族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和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使命。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关系到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分析8所民族院校通识课程实践现状发现,其存在重显性、轻隐性,课程模式单一,高水平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影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民族院校需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建构显性与隐性课程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变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智能技术通过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精准性、增值性与客观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现阶段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尚不成熟,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还面临着评价主体替代、评价对象隐私泄露、数智鸿沟等伦理风险。为此,需要以智能理念赋能评价价值重塑,以数字素养赋能评价制度重构,以数字技术赋能评价实效提升,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2-20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