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互动的重要依据,彰显了国家意志、文化属性和社会发展态势,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国家根本性基础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少数民族教材建设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教材多样化建设趋于无序、教材理论与方法研究较为匮乏、数字化教材监管较为薄弱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先进理念,促使教材建设多样化、现代化、国际化。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摘要]专业自主权是教师应然享有和法定享有的权利,是教育实践中的权责统一体。然而,教师在行使权利时,容易因外部依赖、能力差异和现实无力感,出现不想用、不会用和不愿用的问题。教育家精神作为广大教师修身立业的“航行图”,架构起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在此导向下,专业自主权行使能够获得自由与责任平衡的规范价值、信念与信心稳固的支撑价值以及理想与实践融合的导向价值。为此,需要进一步树立教育理想,激活教师内在动能;强化专业素养,提升教师自主能力;营造支持氛围,增强教师的行使意愿,从而保障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权行使效能,让教育家精神在教学情境中具身化。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研究方法的确立事关教育法学的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对教育法典的编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教育法典的编纂从形体和实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教育法学研究方法的要求。通过对我国教育法学研究范式的变迁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在整体上受到法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主要存在立法法学研究、法教义学研究、社科法学研究三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这些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法典的编纂各有其效用与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于教育法典的编纂,教育法学研究应在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构:以中国教育法治实践为基本立场,以创新教育法学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目标,着力加强和改进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融合,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法学研究的解释力。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10 合作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学科演进的动力并非简单地存在于学科内部,同时也要基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社会与法律的互变造就了一系列横跨公、私法的新型法律关系,如何防止单纯按公法标准来要求教育管理中的人和事,建立一种兼顾公、私法特征的法律体系,成为教育法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教育法学经过对自身的元理论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政法学,从话语、体系到研究方法都开始具有了跨界的性质,为新学科形态的产生积累了充分的可能性。教育法学的发展应在合理借鉴中西教育学、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和提炼教育实践经验,从知识层面对教育法学的话语、体系与研究方法进行诠释和创新。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基于DiVoMiner 数据挖掘平台,对5 种教育学CSSCI 来源期刊2013—2022 年间刊载的859 篇论文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揭示了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特征、发展动因和演变趋势。研究发现,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多元格局得以深化,定量研究持续增长,混合研究成为第三大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研究者建构本土理论的方法论自觉有所增强;科学共同体和教育学交叉学科是推进范式转型的关键。对此,应进一步探索新型科研评价方式,深化实证研究进程;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研究深度融合,引领实证研究发展方向;扎根本土教育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教育家型校长是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破解教育困境难题的关键力量。研究教育家型校长的重点是分析推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从而激励更广泛的校长群体成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需要信念的力量,即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理解教育的价值;需要思想的力量,即敬畏尊重人学习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形成体系化理论化的校长教育思想;需要实践的力量,即扎根实践、知行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需要研究的力量,即营造重视研究的良好氛围,让研究成为工作方式,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为自身以及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提供土壤。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中小学管理》
摘要: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管理过程、强化保障支持等方面对原有的学籍管理制度予以修订和完善。一是“总则”部分,从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系统建设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建设高质量学籍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二是“学籍建立与更新”部分,着眼加强学籍建立规范化管理、完善学籍动态更新机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籍建立的多样化需求等,对原有学籍建立与更新制度作出变革。三是“学籍变动管理”部分,从明确根本要求、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着手对原学籍变动管理机制进行优化。四是“保障措施”部分,统筹队伍建设、机制改进、技术支持等多方要素,对学籍管理保障措施进行改造与完善。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摘要:“双减”政策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校外培训支出负担”的目标,而当前对该政策工作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估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利用基于全国抽样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大样本调查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存在显著降低效应,结论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2)“双减”政策对学生参加“学期中和寒暑假”“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存在显著降低效应,结论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3)“双减”政策对学生家庭“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存在显著增加效应,结论未通过PSM-DID稳健性检验;(4)异质性分析发现“双减”政策显著降低了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家庭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和支出,对高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家庭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评估“双减”政策工作目标达成程度提供了证据,为实施“双减”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不断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加大力度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