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流动人口参与村民自治是实现村民自治“治理有效”的题中之义。基于浙江 A 县的“乡村钉钉”案例,对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数字化参与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村民自治中农村流动人口的数字化参与主要是将参与场域由传统的物理空间转换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塑造的数字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在时空条件上对农村流动人口参与村民自治的限制,实现了农村流动人口在身体缺场情形下参与村民自治目标。数字化参与的实现主要缘于治理逻辑、技术逻辑与数据逻辑的有机耦合。相较于传统参与方式,数字化参与具有多维特征和重要价值,但也具有适用事务类型有限、面临技术等各种风险及难以纳入全部参与主体的局限,未来应当厘清数字化参与方式的适用事务类型,规避数字化参与风险,妥善处理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衔接问题。

  • 人地关系视域下农地闲置的形成机理及盘活 ———基于川东北F村的个案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耕地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农地闲置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安全,故研究耕地闲置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人地生存依赖关系是理解农地闲置的重要视角。基于川东北F村的个案,对农地闲置特征、形成机理与盘活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丘陵地区农地闲置整体上呈现出稀缺➝增多➝频现➝缓解的演变特征。农地闲置特征演变主要囿于人地关系历经了靠地化、半靠地化、非靠地化及再半靠地化过程。靠地化使得村民高度依赖土地,农地闲置罕见;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降低,农地闲置增多;非靠地化使得村民暂不依赖土地,农地闲置频现;再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增加,农地闲置缓解。未来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合理利用耕地理念,除要求土地承包商适度保证流转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应针对难流转的农村闲置耕地适时启动再分配改革政策,运用政策优势激发靠地和半靠地化村民盘活农村难流转闲置耕地,充分释放土地红利。

  • 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图景及运作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信息互动形成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具有数字平台支撑、智能决策非情感化、线上数据跑路及行为有迹可循等特征,是赋能第三次分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应围绕“一个平台、两大中心和三张业务网”的思路展开,整个运作过程受到技术、制度双重逻辑驱动,面临着数字化监管的顶层设计缺乏、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复杂、监管主体职业素养不高、监管对象适应能力有限、监管过程风险防控棘手、监管标准法治保障滞后等现实梗阻。鉴于此,助推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须做好数字化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明晰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的权责体系、提升监管主体的职业素养、提高监管对象的适应能力、强化监管过程的风险防控、夯实监管标准的法治保障。

  • 农地流转、耕地“非粮化”与粮食安全———兼论“谁来种粮”问题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维护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耕地“非粮化”制约着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视域,立足不同区域的实证案例,发现耕地“非粮化”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农地流转中,农地经营户在流转耕地上偏好种植果木等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究其原因,农地流转本质上是资本下乡对耕地利用的再造,而资本下乡秉承着逐利性原则。受限于市场经济内生机制、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缺陷、公共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及农地流转合同未规定耕地使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农地经营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满足资本逐利需要。当前,囿于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及老龄化、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政策等条件制约,不应盲目地将农村流转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而应遵循农地流转再利用的资本逐利逻辑。在农地流转基础上,选择区域实施商业化种粮政策,同时通过优化政府干预形式和力度,确保公共政策精准执行及利用协商治理调整合同内容方式来提升农地经营户种粮积极性,从而推动耕地“非粮化”朝着“种粮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