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伦理框架形成冲击,亟需构建适配智能时代的伦理新范式。本文以儒家差序伦理为理论参照,探讨其“亲亲—仁民—爱物”的差序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启示与应用路径。儒家差序伦理其"爱有差等"的伦理特质与西方普遍主义伦理的根本差异,通过情感强度、道德实践与责任优先三重差序维度,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推扩的伦理网络:情感层面主张“亲亲(熟人关系)>仁民(地缘关系)>爱物(天地万物)”的梯度算法设计,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建立情感梯度关系;道德实践层面遵循“个体修养(修身)→家庭伦理(齐家)→社会治理(治国平天下)”的差序化路径,通过算法分层解释机制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责任层面构建“家庭⇄社会⇄生态”的责任共同体意识,提出人机之间主辅关系的分配体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在人工智能(AI)时代,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效率追求与道德价值的深层冲突,传统正义理论面临算法歧视、数据剥削、责任消解等新型伦理挑战。本文从儒家“义利之辨”出发,主张以“见利思义”确立技术伦理原则,确保算法设计融入道德价值,避免偏见歧视与黑箱操作,防止技术异化为资本工具;以“以义制利”平衡算法的功利性与道德性,强调在追求技术利益时以道德为前提,通过法治完善算法规制体系;以“义利合一”构建人机新时代,借助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监督评估及多学科合作,调和算法技术与人文价值。儒家“义利之辨”为破解算法权力扩张下的价值危机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案,既弥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也为全球AI伦理治理贡献了中国哲学智慧。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退溪十分重视“心学”,因此后世学者也常将退溪学称之为“退溪心学”。不过,不能就此误将退溪的“心学”与阳明心学混为一谈。可以说退溪的“心学”更偏重于朱子学体系内部的道德修养哲学,其重点是要探讨“遏人欲、存天理”。就此而言,退溪心学更接近于“养心之学”和“敬之心学”的意义。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近年来,中国学界已经从多种角度对退溪与高睾之间的“四端七情论争”做出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然而在现有的退溪研究成果之中,研究兴趣大都集中从理气、四端七情等哲学问题本身进行论证和比较,而对四端七情论争发生的背景以及起因往往是忽视、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去了解,以至于只能就概念本身进行分析和主观判断。鉴于此,深入探析“四端七情论争”中的韩国朱子学问题意识及其根源问题,对其他学者研究四端七情论争以及韩国朱子学带来抛砖引玉之作用。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众所周知,高丽王朝延续三国时期以来的崇佛之风,并将佛教思想定为该朝的治国理念。然而,高丽王朝的这种以佛教立国并非是政教一体。由于佛教思想本身“出世”的限制,只能起到“阴佑祚业”的作用,却无法定为“理国得民之大经”。因此,自高丽太祖至成宗时期,统治者们借鉴自中国传入的儒家政治思想和制度,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符合朝鲜半岛实际情况的‘阳释阴儒”政治理念。这不仅终结了中央开国功臣对国政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地方豪族势力割据一方的局面,从而使得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也为此后朝鲜半岛走向以儒家士大夫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李朝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同时亦得益于朱子学内在的自我反省与治学方向的转变。如果说丽末鲜初时期的朱子学者更侧重于用“性理”来建构当时道德秩序的话,那么李朝后期的朱子学者则是以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潮,以期“变世风,救国家”。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当时学者们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也反映了朱子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2-18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极大便利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伦理议题,对传统的伦理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西方伦理的分析框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显现出诸多局限,而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构成,其蕴含的平衡、适度、和谐等核心理念,与人工智能时代对伦理的新需求不谋而合。本文旨在深度剖析儒家“中庸”思想的精髓与价值,探讨其在算法设计优化、社会秩序重构及伦理价值重塑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提出以“中庸”为基石,构建契合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新伦理价值体系,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应对伦理挑战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