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开始在城市实行,在化解困难人群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精准扶贫的提出开启了其政策场域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基于政策梳理与实践调研,将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驱动机制、变迁逻辑及功能拓展。研究发现中国公益性岗位政策在国家意志和农村需求两方驱动下开始进入农村,与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农村治理困境发生碰撞,发展出福利、服务和治理三种政策功能,呈现“色散式”变迁的特征,形成了“功能拓展一制度进化一目标升级”的良性互动循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股权配置的目标是突破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流动的封闭性,为后续股权流动创造条件。基于昆明市27个村庄的实地调研,重点关注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模式、成员增减后的股权管理模式以及股权流转等方面的实践对集体经济组织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影响。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股权量化和分配具体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而这也直接会对集体经济组织封闭性和开放性形成产生影响。现阶段,股权还是作为身份权利呈现,但未来将逐渐发挥其经济权利的功能。因此,以注重经济属性为基础的开放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在多重约束性情境下,基层政府何以创造性执行农村试点政策?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聚焦云南省Y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实践过程,从“压力一能力”的分析视角出发,展现了基层政府创造性执行能力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既需应对科层体制刚性带来的资源错配与路径依赖,又需化解复杂治理任务衍生的风险积聚与问责压力,倒逼政府通过系统性能力建构突破治理困境。第二,基层政府能力建构遵循三阶递进逻辑:资源重构依托弹性化资源网络的建立;风险控制依靠目标序列优化与试点嵌套策略;知识生产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网络,三者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基层政府在情境压力中进行自身能力建构的内在逻辑以及创造性执行的实现机制,丰富中国试点研究的一般性理论,拓展创造性执行的研究图谱,也为地方性实践提供参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作为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粮农治理的重要手段,粮食安全评价体系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类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多边利益群体构成的协作机制均参与其中,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治理主体制定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发现,标准制定、数据搜集和处理以及排名和分类等要素构成了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深层逻辑,并反映出现阶段的全球治理仍然由西方主导。中国在长期政策实践和学术研究 中形成了多种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粮食的生产和供给,对粮食问题产生的结果关注较少,并且学术界制定的评价体系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总体而言,粮食安全评价的效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亟待确立,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和经验应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受到更多重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编者按 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专节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刊以笔谈形式,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约了一批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学者的最新成果,力图把他们对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观点展示出来。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的系列实践以乡村产业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再认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收入提升这一关键问题。刘祖云教授着眼于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乡村建设的议题,从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生态乡村建设这一学术命题如何从理论领域走向实践领域。张琦教授提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及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人才智力支撑,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问题矛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