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内核、平台与互动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有效的依赖与基础,也为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塑带来契机。组织的实质性振兴是对乡村个体充分动员的过程,是对各类正式与非正式静态组织平台的动态性赋能。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轨推行背景,运用内核一平台一互动分析框架,以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视角解析南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实践。南村治理共同体演变过程中:萌芽期阶段,共同体内核维持网络稳定;成长期阶段,共同体平台规范参与结构;发展期阶段,共同体互动链接实质性功能。可见,乡村治理共同体与组织振兴相辅相成,是具备精神价值统一、网络联结紧密、资源利益共享、互动机制明确、群体行动有效、需求回应及时、约束规则系统的要素集合。乡村治理共同体应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村域内部与外部主体包括村级自治组织、集体合作组织、乡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优势而形成的高效行动机制;是内核稳定、平台完备、持续互动的组织化过程;是具有开放性与延展性的有机系统;是持续更新的无边界样态。因此,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愿景应包括:第一,存在高度凝聚的共同体内核,并稳固支撑共同体组织网络;第二,内生覆盖全面的行动平台,且边界模糊,易于主体嵌人;第三,各类组织主体充分互动,链接实质性治理功能,持续更新共同体形态。

  • “千万工程”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经验与启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浙江省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践案例,依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理论、空间正义理论、系统治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地理-经济-资源-信息”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千万工程”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治理逻辑。结果表明:“千万工程”通过地理空间优化以提升可接近性、经济体系统筹以改善可承受性、资源联动建设以提高可获得性、信息流通共享以加强可知晓性等路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据此,建议在乡村建设中,基建交通并进,确保服务便利享有;统服务增补贴,实现服务实惠享有;内外资源整合,保障服务优质享有;确保知情参与,促进服务透明享有,最终突破可及性壁垒。

  • 教育与减贫的现实障碍、基本保障与发展促进——相对贫困治理目标下教育扶贫战略的思考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2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减贫与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也被视为实现减贫与发展的重要路径。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实现主要基于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以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理论假定。但现实中的教育和减贫的关系很复杂,二者之间并不简单呈现正向的线性关系。在现实中,有质量的教育可以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工具,但学生教育参与也必然蕴含种种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对于欠发达地区、对于贫困家庭教育始终存在可获得性、可承受性、职业关联性和长期投资回报等四个方面的现实障碍。脱贫攻坚中,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与减贫有关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观察到的绩效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可获得性改善和可承受性改善这两个基本需求保障方面。要真正形成以教育实现减贫发展的路径,还需要在增加职业关联性和长期投资回报方面形成可预期的良性循环,这需要一个中长期的努力。解决未来的相对贫困,重点要改善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构成、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社会不平等。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家庭依然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现实障碍。国家要秉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教育作为政府积极投资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克服有关障碍,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促减贫、促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 公共价值理论视域下乡村价值的识别、 取向与实现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本质是全面彰显乡村社会的公共价值,但多元乡村价值的识别、取向与实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仍有较大的研究探索空间。本研究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拓展了战略三角模型,从乡村价值的受益人特征与利益相关者属性出发,构建了乡村公共价值管理分析框架。研究识别了生计价值、粮食安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五大乡村价值;明晰了乡村价值是复杂多样化的体系,要以全面和重点的统一、利益主体差异性以及惠益的相对平衡性逻辑进行价值取向;最终提出多元性乡村价值实现路径:要在发现乡村价值到创造乡村价值,再到分享乡村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乡村价值的全面彰显。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机制与路径分析 ———基于全国117个案例的文本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后扶贫时代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话题。各地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高质量脱贫的创新做法与高效举措。基于全国32省117个扶贫案例,采用文本挖掘法提炼出能够表征各地实践行为要素的案例关键词,并通过分析关键词外部特征反映出各地政府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共性关切与政策聚焦.在此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各行为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构建出以落实防贫保障为基础、夯实发展基础为前提、构建长效机制为关键、强化志智双扶为根本、推进产业升级为重心、衔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六位一体”的巩固拓展扶贫成果路径.。。

  • 乡村振兴目标下东西部协作的再定位与发展创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国实施了彰显制度优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脱贫攻坚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围绕扶贫主体、扶贫资源以及扶贫领域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已经超越扶贫开发工作本身的意义,对整个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标志着中国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时期东西部协作在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依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认识到东西部协作在转型深化阶段还面临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协作项目层次水平低、朝向乡村振兴的创新不足等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为东西部协作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具体表现为:创新东西部协作的推进与治理方式,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升级协作产业的业态层级,谋划一些县级行政区域以上的产业园区等项目;拓展农业产业新业态,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从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