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在1949-1966年中国大陆诗歌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诗歌选本,这些诗选通过参与建构新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和重构民族国家形象,回应各种政治、文化和生产运动,聚焦”十七年“诗人成长与转型和诗歌经典打造等崭新而又敏感的时代话题,以大视角、多方位、集束呈现等传播方式提升诗歌的“二次传播”效能。不过,当代诗歌选本的“强制传播”特征对选家的编选动机和编选方式等产生了复杂影响,给选本的传播与接受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群众诗画》是1958年创办的一份国家级通俗性群众诗画报。该报主办者坚持走全面依靠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办报路线,倾力发现和扶持文艺新人,推崇剪纸、连环画和木刻等传统艺术形式,构建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互文见义的诗画文本,引导读者"由图入诗"再"以诗观图",开掘革命通俗文艺在知识普及、文化动员等方面的潜能。1959年,国家开始整顿报刊,相较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其他期刊,《群众诗画》存在优势不突出、迷信"新生力量"、质量下滑等问题,最终毫无征兆地停刊。其沉浮不但呈现了当代文艺报刊通俗化潮流卷起和消歇的动态过程,而且显影了当代文学生态构建中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诗集是诗歌进行集束式"二次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在1949—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诗歌生产语境中,"十七年"诗人努力破除现代诗集命名传统形成的思维桎梏,在诗与意识形态之间探求若干独具时代特质的命名法则,借此有效提升了"十七年"诗歌的"辨识度"传播。颇具悖谬意味的是,这种命名法则又生成另一种强大的思维惯性、语词选择与组合"成规",并汇聚成一股潜在的"自反"力量使诗歌"辨识度"传播效能渐趋式微。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人民诗歌》是1950至1951年间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诗刊,刊物的"把关人"和诗歌工作者通过"人民话语"空间构筑、话语体系的创制和话语资源的创化整合,有序稳步地构建了诗刊的"人民话语"系统,为20世纪50至60年代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传播语境里创办诗刊累积了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体现了建国初期"新的人民的诗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诗刊编辑们搭建当代诗歌"人民话语"的传播平台,融入与引领当代诗歌潮流的精诚探索和不竭努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摘要:1949~1966年中国诗坛出版了大量的诗歌选集,这些选集的序跋含纳着丰富的诗歌理念与诗美风尚的嬗变信息,也尘封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坛往事和诗人隐秘的心路历程。在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建国十周年诗选集"的序跋中,编选者具有鲜明的双重言说身份,显在的身份为文化官员、"自否者"和受恩者,隐在的身份为对诗本体问题执着求索的诗人,双重身份内在规约序跋言说主体的话语修辞行为和编选者的编纂策略,映射出当代诗人复杂而多元的精神维面。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摘要]在1949~1966年文艺“大众化”的传播潮流中,当代诗歌传播出现了诗画并置与融合的互文现象抽象的诗歌符号与直观的图像符码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而隐蔽的关联。一方面,图像作为诗歌文本特定情境的修辞编码和意识形态的“镜像符号”所具有的强大隐喻力量点燃了读者的读诗热望并启动其诗歌想象;另一方面诗歌作为图像叙事和意义生成的预设框架又深深锁定图像符号的阐释向度与深度。由于当代诗歌诗画之间缺乏相互指涉的异质、互否或对立元素因而难以彰显相异文本的审美张力和意义增值空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摘要」郭小川20世纪50-60年代的情书与情诗,既存在相似性或变异性,又存在内在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对其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有效观察“当代诗歌”正副文本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拓宽诗歌“正文本”的阐释空间。由此出发,可以从副文本资料的分类梳理、价值重估与问题探究等多重维度入手,反思“当代诗歌”演进进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推动“当代诗歌”研究在新的向度上再出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内容提要:1949-1966年的诗歌广告从诗歌价值指向、诗风、诗情、诗语和诗体等维度,修复与重构了"新的人民的诗歌"唯一"正统"与"合法"的形象,别样的形象元素彰昭了"当代"诗歌的新面相与新气象。不过,"当代"诗歌广告文本在生产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编码方式模式化、意识形态话语操控和难以祛除的文本"匠气"等问题,"当代"诗歌形象的构筑在特定的向度中艰难展开。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融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音频技术的日益精湛,有声阅读快速上升为深受读者欢迎的一种新阅读形态,它隐蔽而深刻地规约了中国现代朗诵诗经典的多维重构。一方面听诗场景的移换触发了朗诵诗经典的重构,个人沉浸式听觉空间的敞开使得“至情至美”与“悦耳动人”的朗诵诗倍受青睐,移动化的个人交互空间的建构引起篇幅“轻量化”与意涵“诗意性”的朗诵诗广泛流行;另一方面声音政治的新变推动了朗诵诗经典的再造,听觉主体的“空心化”带来了“新三美”朗诵诗的兴盛,“我听,故我在”的聆听心态引发了疗愈性朗诵诗的勃兴。有声阅读平台选诗主体及其编选动机变化影响了中国现代朗诵诗经典的遴选原则与生成秩序,也造成了诗选总体质量良莠不齐、重复遴选和亮点特色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内容摘要:诗刊社与中国当代诗朗诵及朗诵诗发展关联探究,是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一个盲区和学术增长点。20世纪50年代以降,诗刊社在诗朗诵活动展演、朗诵诗经典锻造和诗朗诵生发语境的构造方面持续发力,开辟了当代朗诵诗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新空间,借助诗朗诵活动重振有声新诗之魅力,传递时代强音、凝聚思想共识和抒发情感异动;自觉锻造朗诵诗经典,助力诗歌朗诵活动;紧跟传媒技术新步伐,调整新诗朗诵传播策略,重构听觉景观与重塑听觉经验。诗刊社“舞台版”的诗歌朗诵会与“《诗刊》版”相互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跨界办刊之路,累积了可资镜鉴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有待突破的藩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在中国新诗研究中,诗人的业余雅好与诗歌创作的关联研究未得到充分重视。郭小川不仅是享誉中国当代诗坛的政治抒情诗人,更是一位痴迷戏曲和戏剧的“戏迷”。看戏不仅是郭小川“借戏浇愁”缓释压力的别样方式,也是其美学趣味重塑与诗学理念更新的潜在影响源,这种业余雅好有效地促进了作家文体互渗意识的自觉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郭小川看戏过程中生成的强烈代入感反哺于诗歌创作,他将自我复杂多端的情思投射到诗歌书写对象之中,重新锻造诗歌的情绪力量和恢复诗歌丰沛的生命元气,同时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情达意方式和舞台空间设置,以及中外话剧创作中抒情主体的“面具化”和异质冲突的结构方式,为其诗歌写作技艺创化革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资源。他的长篇叙事诗呈现中国当代新诗戏曲与戏剧化的另一种面相,构成了中国“戏剧化”新诗实践脉络的一部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内容摘要:诗刊社与中国当代诗朗诵及朗诵诗发展关联探究,是当代文学期刊研究的一个盲区和学术增长点。20世纪50年代以降,诗刊社在诗朗诵活动展演、朗诵诗经典锻造和诗朗诵生发语境的构造方面持续发力,开辟了当代朗诵诗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新空间,借助诗朗诵活动重振有声新诗之魅力,传递时代强音、凝聚思想共识和抒发情感异动:自觉锻造朗诵诗经典,助力诗歌朗诵活动;紧跟传媒技术新步伐,调整新诗朗诵传播策略,重构听觉景观与重塑听觉经验。诗刊社“舞台版”的诗歌朗诵会与“《诗刊》版”相互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跨界办刊之路,累积了可资镜鉴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有待突破的藩篱。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摘要:提要在1949一1966年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文学语境下,郭小川因创作和发表一系列诗作而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在郭小川诗歌创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大“有意味”的诗歌批评圈,“私人批评圈”的体验式审美批评既持续有效地激发了郭小川探求蕴藉个体生命体温和“嘈杂声音”的诗歌图式,又让他渐趋闯入充满未知风险的创作“迷阵”;“解放区批评圈”的批评不仅隐蔽而深刻地规训与重塑着郭小川“追新逐变”的诗歌理念,同时也击垮了他进行精神探险和诗歌实验的自信。郭小川的诗歌困境从一个侧面真实呈现了当代诗歌批评“圈子化”现象的诸多问题与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