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去中心化”在基于当下数字加密艺术的热点讨论中带有明确的区块链技术语境,但这一语境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去中心化”以当代艺术现场为背景的更加广义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将去中心化一词从深度绑定区块链的状态中抽离,使用技术现象学相关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伴随互联网技术迭代同步产生的一种旧有艺术现场及其话语体系变革迁移进程。文章从早期洲际电脑网络、万维网、增强现实、区块链四个技术节点切入,每个节点对应一个代表性艺术事件用于论证去中心化在特定时间节点对应的含义特征,以及该特征之于艺术现场与艺术话语体系的变革意义,同时从各个技术迭代节点所引发的艺术现场去中心化进程中探寻其共通本质。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去中心化”在基于当下数字加密艺术的热点讨论中带有明确的区块链技术语境,但这一语境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去中心化”以当代艺术现场为背景的更加广义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将去中心化一词从深度绑定区块链的状态中抽离,使用技术现象学相关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伴随互联网技术迭代同步产生的一种旧有艺术现场及其话语体系变革迁移进程。文章从早期洲际电脑网络、万维网、增强现实、区块链四个技术节点切入,每个节点对应一个代表性艺术事件用于论证去中心化在特定时间节点对应的含义特征,以及该特征之于艺术现场与艺术话语体系的变革意义,同时从各个技术迭代节点所引发的艺术现场去中心化进程中探寻其共通本质。
分类: 社会学 >> 人类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被斯科特重新界定后包含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大陆山地的“赞米亚”地区,不仅人群之间界限模糊、不断混杂,稻作也表现与常见的集约型水田农业明显不同的一面。本文通过水稻、陆稻和块根类作物的比较,对本区域农业生产逻辑的内在理路进行重新梳理,发现以往认为分属两种生产体系的稻作农业和山地游耕农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缺少田间管理,不提倡用增加劳动投入的方式追求高产,都看重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多样性的食物。不仅是从事游耕的居民在逃离统治,赞米亚地区经营稻作的农民也有与低地政权关系疏远的一面。斯科特对于边陲地区农业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还有不足,本研究可以对其将稻作和块根种植分别视为“服从农业”和“逃跑农业”的基础论断构成某种程度上的挑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结合文献和考古学证据,辅以田野调查材料,对南诏大理国的棉布生严与贸易活动进行重新梳理。古代云南种植的是一种主产于热带地区的多年生树棉,南诏国称其为“娑罗”,它并非很多古今学者所认为的木棉(攀枝花);云南出产的棉布幅面很宽,多接近甚至超过1米,与中原纺织体系差异明显;中古云南与周边省份及东南亚之间棉布贸易活动频繁。南诏大理国棉纺织和贸易的发达既是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耕地对于农民而言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基于农民理性和社会化小农理论,提炼形成“社会保障理性”分析框架,用以解释耕地抛荒,进而提出治理耕地抛荒的“集体统一经营路径”。研究认为,在社会保障理性下,外出务工的农民将耕地经营视为“最后的救济与保障”,更重视流转的安全性而非流转收入,因而宁肯抛荒也不轻易将耕地流转给他人;退出劳务市场的农民则将耕地经营视为“稳定的保障性收入来源”,并不大规模流转他人耕地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整体上非粮户弃耕耕地面积远大于种粮户流转面积,由此耕地出现大规模抛荒。村集体统一经营耕地能够以规模化种植优势为耕地经营带来增量收益,使所有农户获得更高的保障性收入。“集体统一经营路径”契合农民的社会保障理性,是治理耕地抛荒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