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计扣除政策对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冲击与时滞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动态影响与时滞。研究表明,政策对非发明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有待加强;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对非发明专利与创新收益的影响在第3年达到最大,且具有长期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精准度、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加计扣除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市场要素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本文仅供参考。

  • 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中国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通过文本分析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而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传导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发挥了融资赋能、劳动赋能及质量赋能功能,有助于企业缓解融资约束,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质量,从而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国有企业、非大型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高以及信息披露程度低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同群效应,且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本研究拓展了微观层面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范畴,为我国政府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 作为“特种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分配论——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主流理论,它强调财政在国家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分工中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形成或创立阶段,我国财政学者深入讨论了社会主义财政的“特殊性”问题,其中涉及财政的本质和职能、国家财政计划体系的范围、财政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财政学者在这一时期就主动地将财政学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联结,提出了财政学是“特种的政治经济学”的论断。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的发展阶段,我国财政学者集中分析了财政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内在环节以及财政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作用,并给出了更加理论化的表达。此外,伴随改革开放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分配的性质和作用必然发生重大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分配论也必然会被扬弃并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财政理论所替代。

  •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水平测度、结构差异与空间效应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1

    摘要:科学评估中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导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从高效农业、绿色生态、教育为本、美好生活和基层治理五个维度构建中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agum基尼系数、动态偏离份额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对中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分维度来看,美好生活维度发展水平最高,基层治理维度发展水平最低。Dagum基尼系数从0.24降至0.172,且绿色生态、教育为本和美好生活维度处于结构优势状态,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总体来看,区域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差距在遂步缩小,但发展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可知,东、西部地区高效农业和基层治理发展对中部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区域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还不够充分,这种不充分性导致区域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没有完全形成正向协同联动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本研究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正视结构差异性问题,分类施策,通过制定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